冷眼集/碳費銅板價 改善氣候變遷杯水車薪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碳費費率終於在昨天出爐,臺灣正式進入碳有價時代。費率推出本是喜事一件,卻招來環保團體與工商一頓罵,這次決議採委員建議的最低三百元,甚至高碳泄漏風險行業提出自主減量計劃後,還有兩折優惠,碳費對徵收對象恐不痛不癢,且三百元貌似早就有的定案,審議會遭疑只是個過場。

不少民間團體多次指出,優惠後的費率不應低於三百元,優惠費率應給減量目標高於國家目標的企業,且應刪去排放量調整係數值和二點五萬噸的免徵額,一旦碳費過低還有優惠時,本應是棍子的政策反而變成紅蘿蔔,企業減碳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不只二○三○年,之後的減量目標都可能一一跳票。

這次費率結果說是多數委員認爲較可行的方式,但有委員認爲這樣的費率太低,有些委員則擔憂過高恐影響經濟與產業競爭力,只不過已經到了第六次審議,每噸三百元更像是環境部早已定案打算推出的費率,因此與其說是各方討論的結果,不如說是各方最後不得不的妥協。

對於這次的三百元費率,也有專家認爲銅板價的碳費看不到國家減碳雄心,高碳泄漏風險行業若申請優惠費率A甚至還有兩折優惠,算起來每噸最低碳費只須要繳十元,有人笑稱,環境部長彭啓明昨天上午受訪否認優惠費率A是可樂價是對的,因爲最低十元頂多只是「開水價」。

另根據氣候法基金專供執行溫室氣體減量及氣候變遷調適共有十三項用途,包含執行溫室氣體減量、氣候變遷調適、補助及獎勵溫室氣體減量工作及研發事項等,回顧今年的凱米颱風和山陀兒颱風均帶給臺灣嚴重災害,在在顯示極端氣候下的調適工作是多麼重要。

六○億元碳費 能發揮多少功用?

但據環境部推估,以每噸一百元的優惠費率B來算,預估二○二六年起每年收入約六十億元,六十億拿來氣候調適又能發揮多少功用?山陀兒掃過中南部,農業災損就近四億元,碳費收入杯水車薪。

碳費着重於補貼政府行政管理與事業單位開發減碳技術,使用上相對受限,碳稅無論是徵收範圍或運用上都更具彈性,或許由碳費走向碳稅纔是更有效的減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