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自己的文明(2):玉潤華夏|圖鑑

文博時空/文文博時空 作者 陳麗媛

文物攝影|杜廣磊

設計|阿孫

玉是象形字,始見於甲骨文,像一串玉之形。本義即指玉石。《說文》:“玉,石之美。”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可能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形態比玉文化更加古老,而且從未間斷。早在9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已經嘗試使用玉作爲媒介與萬物進行溝通。按照古人萬物皆有靈性的觀念,認爲美石——玉是山川的精華,上天恩賜的寶物,玉因其溫潤細膩的質地及稀缺性,成爲先民寄託宗教情感的載體,爲中華文明的誕生和早期發展做出了獨特的精神貢獻。

新石器時代小南山文化玉玦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距今9000多年

到了距今6000年至5000年,北方的紅山文化,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淮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長江流域的凌家灘文化、良渚文化等都已經擁有成熟的玉器文化,玉文化覆蓋整個華夏大地,塑造了廣泛的文化認同。

中國新石器時代出土玉器遺址分佈(點擊看大圖)

從良渚文化時代開始,以玉璧、玉琮、玉璜、玉圭、玉鉞等爲特徵的玉禮器就成爲國家重器。《周禮·春官·大宗伯》曰:“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理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由此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玉禮體系,經過不斷豐富和完善,玉禮器成爲夏、商、週三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玉的政治文化發展到頂點。

良渚貴族玉器復原圖

良渚貴族頭飾

玉,“溫潤而澤,仁也”,所以帝王及聖賢都要佩玉,《老子》稱:“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禮記·曲禮下》曰:“君無故玉不去身。”佩玉不僅是爲了好看,而是時時要用玉的品德來對照自己,所以被稱爲“君子寶之”(《白虎通》)。

戰國晚期 山東臨淄商王村1號墓出土的玉組佩

三國魏至晉 玉組佩

春秋戰國時期,以孔子爲代表的先秦諸子對玉文化進行了“比德於玉”(《禮記·聘義》)的哲學昇華,將儒家的道德規範與玉的品質結合,賦予玉“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種美德,漢代將玉石溫潤、聲清、光澤、質堅、純潔的屬性比作君子具備的仁、義、智、勇、潔五種美德。

東漢 西王母神瑞疊勝形玉座屏

在《史記》中的“鴻門宴”上,劉邦送項羽“玉璧一雙”,《周禮·考工記》載:“璧琮九寸,諸侯以享天子”,這是劉邦送給項羽的至尊之禮,項羽明白“天子佩白玉”的王權傳統,所以沒有再動殺機,是對於玉石神聖傳統的印證。

戰國 出廓玉璧

隋唐以後,傳統的禮儀制度發生了改變,玉器的禮儀特徵也逐漸淡化,逐漸成爲一種祥瑞之器,佩玉仍然是一種風尚,尤其是貴族階層和文人階層。隨着明清時期商業進一步繁榮,玉器在民間流行,玉文化的影響範圍進一步擴大。自此,玉正式成爲“人格”的象徵,廣泛影響了中國人的人生觀、審美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中國的玉文化真正站上了人類文明的高峰。

西漢 鳳紋牌形玉佩 南越王博物館藏

玉是中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獨特的地位,是最具普遍認同的精神文化。玉文化蘊含着“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民族氣節,“化干戈爲玉帛”的友愛風尚,“金聲玉振”的美好德行,“潤澤以溫”的仁愛溫和,“冰清玉潔”的高雅氣質,“玉”的人格化、抽象化己凝結爲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精美的玉器集天地之精華,正是玉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

宋宣祖坐像軸,雙手持玉圭

明代書畫家徐渭,帽子上佩玉

《T形彩繪帛畫》中“雙龍交璧” 指示圖

西漢馬王堆帛畫,以玉璧爲界劃分成上下兩層上爲人間下爲地下。上層是墓主人的昇天,下層是對墓主人的祭祀。整幅畫最大的龍便是貫穿天上—人間—地下的“雙龍交璧”,兩條龍一條爲青色、一條爲赤色,呈現出一種奮力向上的運動感。

T形帛畫作爲招魂幡,起到招魂得以昇天,靈魄入土爲安的作用。因此著名藝術史學家巫鴻認爲“雙龍在升騰之際交纏着穿過璧孔,表現着玉璧在促成軑侯夫人從其暫時存在到永恆存在這一轉化中起到的關鍵作用。”

神話走入現實:在天水,找到《山海經》裡五千年前玉礦

玉中龍:從C形走向優美的S形

一眼三千年,獨山玉有多“獨”?

國博玉器展:45件美玉帶你領略玉文化

聚賞珍玉:300+古玉講述玉器流變

圖片 | 杜廣磊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尹莉莎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