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鳴濤:前置倉何以重獲電商平臺青睞?
中新經緯11月6日電 題:前置倉何以重獲電商平臺青睞?
作者 李鳴濤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電商首席專家
雙11大促如火如荼,其中“前置倉”議題重回大衆視野。京東七鮮首個前置倉在北京落地,並且近期開始公開招募地推人員、配送人員;盒馬鮮生在上海重新試點,美團、山姆、永輝等零售巨頭也紛紛入局,名創優品更是與美團攜手打造“24H超級店”。
隨着生鮮電商賽道的競爭不斷加劇,曾一度被指摘爲“僞命題”的前置倉重新獲得青睞,正在成爲各大巨頭競相爭奪的戰略要地。在多種生鮮電商模式中,前置倉何以重新脫穎而出?
滿足即時消費需求
當線上購買生鮮成爲習慣後,消費者的關注點進一步聚焦於更多品類、更高新鮮度、更優品質和更快配送等方面,這已然成爲生鮮電商企業競爭的關鍵所在。而與其他模式相比,前置倉在滿足消費者需求時,有着獨特的優勢。
它貼近消費者,地理位置上的優勢使其能在3公里範圍內實現半小時即時配送。而且,在庫存管理方面,前置倉可藉助數據分析精準預估商品需求量,合理安排庫存,降低滯銷風險,減少生鮮損耗。此外,部分前置倉還能實現產地直供和集約化採購,使供應鏈反應更迅速、運行更高效。
而且,新技術的發展使得前置倉模式能夠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優化電商的物流及運營系統、提高效率和客戶滿意度。
例如通過大數據分析和AI預測,商家可以掌握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和需求變化,優化前置倉的存貨結構。部分商品會被提前前置到消費者附近的倉庫裡,以達到縮短配送時間、提高配送效率的目的。據統計,數字化技術可以幫助企業降低物流成本10%-20%。大數據能夠助力企業優化前置倉選址,通過分析周邊消費者的消費數據,合理佈局前置倉。更重要的是,它能精確預測市場需求和產品銷量,據此安排產品品類與庫存水平,及時調整補貨計劃,提高庫存週轉率。而藉助AI算法的智能調度,依據實時訂單數據動態調整配送路線,能夠縮短運輸時間。
物聯網技術同樣功不可沒。通過傳感器,物聯網可實時監測前置倉設備的運行狀態,像溫度、溼度等,及時發現冷鏈、分揀等設備的故障或異常,增強設備可靠性和穩定性。利用RFID(射頻識別)、條碼等技術,實現商品快速定位和追蹤,提高分揀人員工作效率。在商品入庫、出庫、配送等各個環節,物聯網提供實時數據支持,讓企業清晰掌握商品流向和狀態,提升物流整體效率和服務能力。
還需控成本、減損耗
在衆多優勢之外,前置倉模式的運用也面臨一些考驗,其中租金及人力成本是首要問題。根據東北證券研報的測算,在不考慮產品從產地到達前置倉的運輸成本的前提下,一間300平方米的標準前置倉,在客單價60元,單日訂單量600-1400情況下,單筆訂單的前置倉履約費用在10-13元/單左右,是傳統中心倉電商的3倍,平臺型電商的2倍,社區團購的6倍。
筆者認爲,要控制前置倉建設的高成本問題,一方面,可以藉助大數據、AI等技術科學判斷前置倉的位置和規模,防止因面積問題導致租金成本上升。政府也可在需求集中的社區協調資源,設置公共前置倉,通過統倉共配模式減輕單個企業的成本壓力。另一方面,在前置倉管理中,逐步發展面向生鮮前置倉的倉儲自動化管理技術,實現自動分揀、配貨、補貨,採用無人車和自提櫃配送,減少人工使用和損耗。同時,在分揀和配送環節採取專兼職結合的方式,進一步降低人工成本。
成本問題還體現在庫存管理上。生鮮商品易損耗、保質期短,增加了庫存成本,對此,除了以數字化技術等手段精準控制庫存,還可以從運營和管理策略角度應對,例如依據銷售數據和預測模型,合理安排進貨量和配送頻次,在物流系統上與自提櫃協同實現靈活取件、與外賣騎手合作實現多單共配、與社區便利店合作實現分佈式存儲等。
從市場格局來看,前置倉模式的核心價值在於滿足消費者對生鮮即時消費的需求。圍繞這一目標,不同企業會有不同選擇,比如發展城市中央廚房、改進配送方式以擴大配送範圍、發展前置冰鮮櫃和無人倉等。這些新模式與現有前置倉模式互補,共同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的生鮮服務需求。在這一發展方向下,那些堅持長期目標、優化現有資源、持續創新投入的企業有望成爲行業的領軍者。(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孫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