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世界須適應“更大更強的中國”
參考消息網10月27日報道 新加坡《海峽時報》網站10月22日刊登題爲《適應一個更大更強的中國》的文章,作者是新加坡國務資政、前總理李顯龍。文章編譯如下:
考慮到中國的巨大體量,它發生的變化給全球帶來的影響是廣泛且難以忽視的。在10月18日舉行的“慧眼中國環球論壇”上,新加坡國務資政李顯龍討論了這些變化的不同方面。以下是李顯龍發言的節選。
中國變化翻天覆地
我認爲最根本的問題是從過去到現在,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是中國的規模。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時,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很小,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也微不足道。而今天,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超過18%,貨物貿易總額位居全球第一。
其次,中國已經發展起來,變得更加發達。早些時候,中國在增長、在出口,但它生產的是其他國家想要、需要但自己不生產的東西。中國生產服裝、皮帶、鈕釦、低端電子產品和組裝產品。對此,其他國家樂於說:“好吧,我做這個不划算,但中國可以做。”現在,中國正往價值鏈的上游移動,它過去生產的所有勞動密集型產品都在遷往其他地方。它們去了越南,去了孟加拉國,去了其他第三世界國家。
中國正在生產電動汽車,生產便攜式光伏板,有自己的製藥業。中國的相關產業正與發達經濟體的先進產業展開競爭。這是一種更具競爭性的關係,中國在這些市場的增長不僅惠及消費者,也影響其他國家的生產者。
最後,中國的增長和發展是如此之快,所以它在世界各地的利益也在增長和發展變化。它在世界上非常遙遠的地區擁有戰略利益、安全利益和外交政策利益。中方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包括南美洲國家在內。在非洲,中國也非常活躍。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聯繫是多層面的。那麼問題就來了:“誰是第一?誰是第二?第一和第二要怎麼合作?兩者能否合作?”
毋庸置疑,對世界而言,相較於30年前、40年前或50年前的中國,今天的中國對世界來說更好。但這也意味着,我們必須做出調整。這不是對錯的問題。不論是基於中國的利益,還是世界的利益,我們都必須做出調整。需要調整什麼?承認形勢已經發生變化,中國的實力、影響力和對世界的衝擊已經不同以往。你必須調整和適應規則,原先的規則是在中國體量小得多的時候制定的。
就世界其他國家而言,必須習慣這樣一個事實,即世界將面對一個非常強大和發達的中國,一個擁有先進技術的中國,它將在許多領域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並在某些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我們必須想辦法把中國納入全球體系,並照顧到中方的合理關切和利益。
如果你不這樣做,你說“不,我不希望中國變得強大。我希望中國永遠處於世界第二,或者第二點五的位置”,我認爲這將導致很多互不信任和困難。
經濟面臨升級轉型
我認爲經濟刺激計劃將有助於增強信心,並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需求,讓人們把錢花掉,從而產生倍增器效應。但我認爲,現階段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將低於以往。過去,中國經濟每年的增速達到8%至10%,有時甚至更高。而現在,如果它能在未來十年內保持每年5%的增長,我認爲就很好。這有其根本原因。
第一,中國經濟已經變得更加成熟,要想繼續轉型並非易事。
第二,中國的總人口已經達到頂峰,勞動適齡人口也達到頂峰。
第三,我認爲隨着外部環境變得更加嚴峻,中美甚至中歐之間都存在地緣戰略緊張關係。所以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不再像以前那麼有利。因此,這是影響中國的另一個因素——不僅是增長,還有升級和轉型。
低估中國並不明智
我認爲低估中國是不明智的。西方人說:“我們會這樣做、那樣做,中國將會屈服。”我告訴他們,他們錯了。
中國對東南亞地區的影響也非常大。中國公司來了,那意味着它們能提供好的產品和好的服務,爲我們的企業、行業和我們的經濟帶來激烈競爭。事實上,我們派出工會成員和工會領袖前往中國,去參觀深圳,參觀中國的高科技中心,參觀那裡的工廠生產線,以瞭解它們的動力、渴望和正在發生的轉變,知道中國已經有多麼先進。他們回來後就會明白我們爲什麼必須努力工作,而且要加倍努力。
我認爲答案應該是:我們必須加倍努力工作。這將推動我們升級,幫助我們的公司轉型,對我們的員工進行培訓和再培訓,提高競爭力以便與世界上最好的公司競爭。我想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編譯/楊雪蕾)
從上海虹口區北外灘空中俯瞰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陸家嘴片區(2023年1月10日攝,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