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車李想:電動化是入場券,L4纔是決勝關鍵
鳳凰網科技訊 12月26日,今天是理想汽車李想AI Talk直播的第二天,理想汽車董事長李想、智能駕駛研發副總裁郎鹹朋圍繞着2024年理想智能駕駛發生的變化與主持人進行了深度交流。
此前李想不滿智駕推進速度,警告郎鹹朋若看不到變化、拿不到頭部位置將面臨崗位調整,促使團隊迴歸用戶體驗與產品價值,加速端到端預研。郎鹹朋回憶首次試駕端到端車輛,從中關村到北京交通大學,十幾天訓練成果驚豔,縱向操控超以往,系統靠數據訓練,無需複雜規則編寫。
去年未推端到端技術,因數據、算力不成熟。今年初,AD Max 車型數據量達 10 億公里左右,算力達 5EFLOPS,加上預研成果具備條件。理想選純數據驅動端到端模式提升性能上限,結合 VLM 應對未知場景,有別於特斯拉。
硬件上,李想指出中國路況複雜,夜間有尾燈壞的貨車,攝像頭無光可視距離僅100 米出頭,激光雷達可達200米,能實現130公里/小時AEB自動緊急制動,保障安全,後續車型繼續配備。
市場反饋,今年智能駕駛助力理想汽車銷量,2月AD Max交付量佔比20%左右,下半年超50%。郎鹹朋稱早期自動駕駛像普通功能,如今端到端+VLM 緩解駕駛疲勞,綜合MPI提升,用戶願買單。理想提出有監督智能駕駛,區別於傳統分級,是L4先導,用系統1+系統 2方案讓自動駕駛學習成長,實現規模效應。目前交付全場景一體化端到端產品,近期還將推送高速城市全場景升級及AI推理可視化交互。郎鹹朋預計2025年有望實現L3自動駕駛。
面對競爭,李想認爲電動化是入場券,L4纔是決勝關鍵。當下內卷,理想爲拿L4“門票”,需500萬輛上路車、掌握VLA基礎模型能力、有資金招募人才與配備算力。他堅信滿足條件能打造如蘋果般公司。
以下爲直播對話實錄:
理想智駕一號位的職業危機
張小珺:聽說李想對智駕發了很大的火,你怎麼還能留在這?
郎鹹朋:當時想哥說了一句很狠的話,他說郎博下半年如果我還看不到變化,咱們還是拿不到頭部位置的話,那你這個負責人就可以不用幹了。
張小珺:那次發火完之後達成了什麼結果?
郎鹹朋:我覺得大家就回歸的是體驗和用戶價值,重新把大家的思路聚攏了。我們是給用戶做一個有更好體驗、更安全、更便捷的產品,而不是說做一大堆什麼從指標上看起來挺好的產品。那次所有人心裡邊又重新回到從產品出發去做智能駕駛,這是我覺得印象最深的一點。
張小珺:你們是那次之後開始轉的端到端嗎?
郎鹹朋:其實在想哥發火之前,我們內部的這個端到端的預研,已經在開展了。那麼從那一刻開始,我們端到端的速度就加快了。
張小珺:第一次試駕端到端是什麼樣的體驗?
郎鹹朋:我第一次試到這個車,從中關村開到了北京交通大學。開了幾公里我就問旁邊的賈鵬,這是規則還是怎麼做的?怎麼我覺得開得這麼好呢?他說一句規則都沒寫,全都是系統按照咱們給它的數據自己訓練出來的。
咱們開車都知道,如果前面有個車剎停的話,它是要緩慢減速,甚至還再擡起一點剎車,有這樣非常舒適的剎車過程。這個過程我們團隊在規則階段寫了很長時間的代碼,都沒有達到一個完全擬人、解決所有場景的表現。
但我第一次試駕端到端,它的縱向就已經比之前試過所有的都要好的狀態,這才用了短短不到15天。所以我覺得那時候建立了一個信心,就是端到端一定能做出來。而且一旦它做出來,就一定會比現在所有的智能駕駛軟件都要好。
張小珺:既然端到端是靈丹妙藥,爲什麼去年不上?特斯拉去年就上了,你去年在幹嘛?
郎鹹朋:我們在等,等足夠的數據和算力,等到了我們就能上了。
端到端 VLM大模型其實最終的本質是用人工智能來做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的三個要素:算法、數據和算力。這三個要素必須全都齊備。我們是今年是準備好了,所以我們能做這個事情。
理想AD Max 車型的銷量,去年起來了之後到今年初(高質量訓練)數據量達到10億(公里) 左右規模,這是一個基礎。第二是算力基礎,今年初我們算力也到了5EFLOPS。再加上第三步,就是端到端的一些預研也有一定成果,所以到今年初是天時地利人和,可以做這個事情了,去年我們還在補課的一個過程。
張小珺:爲什麼很多企業的端到端是兩個模型,而不是One Model?
郎鹹朋:這個是算法和理念的問題。我們要做端到端時就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一定要用純數據驅動的方式來做這件事情,而不是結合了之前的規則來做,所以說它的性能上限會非常高。
張小珺:爲什麼理想是端到端+VLM,不像特斯拉只用端到端?你們對自己的端到端不夠自信嗎?
郎鹹朋:不能這麼講,我們在做技術方案時充分參考了世界上所有的先進方案,但始終無法解決一個問題是,當一套自動駕駛或智能駕駛系統,它工作時如果遇到之前沒有見過的場景,應該怎麼處理?我們認爲就是端到端+VLM,就是系統1+系統2的方式,很好地模仿人類大腦的工作方式。
張小珺:如果智駕一號位想要推動智能駕駛的投入,老闆會成爲阻力嗎?
郎鹹朋:沒有,反而李想一直在催促我:郎博,咱們自動駕駛怎麼還是慢了?趕緊加快速度!
02
李想:要麼就做端到端,要麼就不再做自動駕駛。
張小珺:特斯拉沒有用激光雷達,你們爲什麼要用?
李想:很多人不太理解說:爲什麼要保留激光雷達,還是爲了安全。是不是因爲你技術不好?不是,中國和美國是不一樣的,如果你經常在中國晚上夜路開車,你會看到有尾燈壞了的大貨車、甚至可能尾燈壞的大貨車會直接停在主路上,至少我們今天的攝像頭,能夠在深夜裡沒有光線下看到的距離,其實只有100米出頭。
但是激光雷達,在沒有任何光線的情況下是可以看到200米的。這就可以幫助我們實現130公里/小時的AEB自動緊急制動。那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因爲我們是個面向家庭的車,每個人生命安全都非常的重要,所以這是我們繼續保留激光雷達根本所在。而且後邊的車型仍然會保留。我相信如果馬斯克在中國,在深夜裡不同的高速開過車,他也會選擇把前面的一顆激光雷達保留下來。因爲特斯拉對於安全同樣地重視,只是他要在這個環境裡來看到。
張小珺:理想激進的用只有一個模型的端到端,其他車企還在用兩個模型,爲什麼?
李想:很多時候可能跟我們有一些比較好的外腦有關,像王興、陸奇博士,他們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啓發。有一次陸奇博士跟我們講,你們應該思考一下人是怎麼工作的?我覺得這個當時對我們幫助很大。
今年初我還逼着智駕團隊去美國,他們在不同的城市開FSD V12。另一方面我們研究工作也在進行,那時已經在發端到端+VLM的各種研究論文了。回來以後我覺得要麼你做這個,要麼我們就不要再做自動駕駛了。今天你靠這些規則上來做的,跟請個供應商做出來的東西有啥區別?沒有啥區別。
我說服郎博他們很重要的一點,我說你們經常解決了一個Corner Case(極端情況),又出現三個其他的Corner Case。你們一輩子都在解決Corner Case,解決不完。
張小珺:所以其他人不轉,是因爲他們Corner Case解決得比你們好?
李想:有些企業Corner Case確實解決得比我們好,因爲他會招很多的人,5倍、10倍的人,然後一個路口一個路口去解決。不但解決規則算法的Corner Case,甚至還自己有地圖,去修地圖的Corner Case。
張小珺:過去兩年在人工智能上,你有什麼哇塞Moment嗎?
李想:ChatGPT 肯定是了,其次我們內部還是有很多“哇塞”的。一個印象最深的是,我們決定啓動端到端並匹配好資源,準備好200人團隊,他們訓練了幾十版模型,第一版放到車上,當時郎博讓我們來試,我跟張穎(經緯中國合夥人)在北京研發總部正好就一起試了。張穎坐主駕我坐副駕,當時我就很驚訝:這一個月的訓練,比過去三年做的東西,進步速度要快!
張穎之前試過無圖NOA,當他試到端到端時發現這跟人很相似,甚至在一個路口,旁邊有輛車爲了躲行人往我們這邊躲時,這個車也適時地避讓了。他問爲什麼能躲那麼快?我說端到端響應速度快了好幾倍,因爲他是個One Model,而不是經過4個步驟。
我們下一個大版本更新時,用戶可以在車上直接很清楚地看到端到端的工作方式是什麼樣的,視覺語言模型工作方式是什麼樣的,以及人工智能到底是怎麼工作的。
03
有監督智能駕駛不是L2的延續,而是L4的先導。
張小珺:大家都說理想做智駕是投入最晚最慢的,你怎麼看?
郎鹹朋:2018年1月我加入理想時,跟李想討論過這個問題。什麼纔是決定最終智能駕駛或自動駕駛實現的最關鍵因素?我們當時聊的就是數據。人才可以流動、算法可以提升、算力也非常重要,但是隻要有健康的資金、合理的資金使用也是能買得到的。
那麼最重要就是數據,數據它是買不到的,必須自己有這樣一個非常高質量、規模非常大的數據,纔可以做好自動駕駛。所以我們要按照節奏來做自動駕駛,剛開始我們要先把車造好、把車賣好,然後積累更多的資金、人才和數據,到了一定時間點再大量投入,去達到更好的自動駕駛的效果。其實從現在結果上也是能看出這一點的:我們自動駕駛的節奏是非常好的。
張小珺:什麼時候理想意識到,智駕對於賣車是有幫助的?
郎鹹朋:從實際表現來看是從今年開始的,今年智能駕駛確實對於銷量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我們2月AD Max的交付量佔比只到20%左右,然後到今年下半年超過50%了,這是實打實的業績。早期大家認爲自動駕駛是一個功能,它跟座椅加熱沒有大的區別,並沒有解決用戶日常出行的舒適性。直到現在我們用AI來做自動駕駛,端到端+VLM真正解放用戶長時間的駕駛疲勞。當我們能達到綜合MPI(城市+高速綜合接管里程)100公里、幾百公里時,大家就真正願意爲自動駕駛買單了。
張小珺:理想提出有監督智能駕駛,跟自動駕駛L1到L5傳統分級有什麼區別?
郎鹹朋:這裡面其實體現我們對自動駕駛研發的思路差別。之前很多人認爲L3自動駕駛是L2輔助駕駛的延續,只要把L2輔助駕駛的場景越做越多,總有一天能無限趨近於L3,甚至可能就能夠做到L3。
但在我們看來,L3或者有監督智能駕駛,它並不是L2的延續,而是L4或者自動駕駛的先導程序。實際上我們是錨着未來的自動駕駛能力去研發、去成長和迭代的,而不是沿着過去一套用L2的思路,去做現在的自動駕駛。
張小珺:你說自動駕駛是能力、輔助駕駛是功能,兩者本質區別是什麼?
郎鹹朋:功能是預設條件,能力是應對所有條件。你不可能窮盡所有的預設。
功能的話,還是用上一代的這種軟件1.0方案來做自動駕駛。最大的問題是在研發之初,就要清晰地設定所有條件、所有邊界,以及最終確定性的結果。這在自動駕駛裡是非常困難的。
能力的話,是用人工智能的方式來做自動駕駛。當我們把自動駕駛當成能力來開發,從最本質思考人是怎麼學會開車的。最開始人去駕校學習,掌握基本駕駛技能再考試。考完掌握基本能力之後,作爲實習司機一邊實踐一邊提升能力,慢慢地成長爲老司機。我們系統1+系統2的方案,讓自動駕駛系統擁有這種能力去迭代和成長,隨着數據量的增長,它會慢慢地讓性能隨之提升,這個就是大家經常說的規模效應。
張小珺:你們驗證了自動駕駛的規模效應嗎?
郎鹹朋:我們已經驗證出來了。這不是我們發明的,所有的大模型應用都符合這種規律,也就是說數據規模和數據質量的增長,會帶動性能的增長。而且性能增長是接近於線性的,這就是我們用大模型最本質的好處。
張小珺:有監督智能駕駛階段,理想交付給用戶的產品長什麼樣?
郎鹹朋:全場景的、一體化端到端產品。要想實現有監督智能駕駛,一個前提是實現車位到車位,也就是解決最前面一百米和最後面一百米。以前智駕是從幹道開始,現在可以從小區車位開始,然後包括園區道路、泊車、城市道路,還有高速和收費站ETC都會全部打通。
高速城市全場景升級端到端+VLM,以及創新的AI推理可視化的交互,將在近期隨OTA全量推送給所有的AD Max用戶。
張小珺:L3什麼時候實現?
郎鹹朋:按照現在的端到端+VLM這套體系,能力繼續迭代的話,我們是有希望在2025年去實現L3的。
張小珺:面對李想年初對於智駕的發火,你的職業危機是什麼時候解除的?
郎鹹朋:我覺得到現在還沒解除,因爲還沒有做到極致。我們的目標是今年綜合MPI(城市+高速綜合接管里程)做到100公里接管一次的能力。這個接管不是安全接管,不是說你要撞車了才接管,是用戶覺得車開得不符合體驗、不舒服的接管。到明年、後年,我們會逐漸提升至500公里、甚至1000公里以上。慢慢讓大家對智駕越來越自信、越來越依賴。
張小珺: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儲備多少算力和數據?
郎鹹朋:要達到500公里的綜合MPI(城市+高速綜合接管里程),預計需要2000萬Clips(視頻片段)的水平。如果2000萬Clips從不到5%的老司機去篩選,這裡隱含的數據量,要達到50億公里甚至上百億公里的水平。
04
電動車這場仗什麼時候能分出勝負手?
張小珺:你現在開車智能駕駛佔比是多少?
李想:大概80%左右。
張小珺:剩下的20%是因爲你們技術不夠行嗎?
李想:最主要是我趕時間。
張小珺:端到端是自動駕駛的制勝法寶嗎?
李想:我覺得端到端只能解決L3,解決不了L4。
張小珺:什麼時候可以100%用自動駕駛?
李想:給我三年的時間,它需要技術到位,也需要產品到位,也需要一些環境和政策到位,也需要消費者對於人工智能的信任到位。
張小珺:電動車這場仗什麼時候能分出勝負手?
李想:現在中國的汽車仍然非常內卷。電動化和智能化是兩場仗,電動化其實是相當於是一張門票,我認爲L4會分出來真正的勝負。但是我們今天在做的所有事情,是爲了L4拿門票,因爲L4所需要花的錢,所需要擁有的能力,所需要的數據量,是今天所不具備的,所以今天大家要靠這個東西去拿L4的門票。
張小珺:拿L4的門票需要什麼條件?
李想:足夠多的車跑在路上。
張小珺:多少車?
李想:得500萬輛以上。第二你要真的自己掌握VLA(視覺語言行動模型)這個基礎模型的能力。第三,你要有足夠多的錢去招募最頂級的人才,以及足夠的算力,有這三個條件。
張小珺:當滿足這些條件且做到足夠優秀時,能做出一家像蘋果這樣的公司嗎?
李想:一定會的,一定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