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讀懂中國75年發展密碼:鄉村振興對中國意味着什麼?

(原標題:理響中國|讀懂中國75年發展密碼:鄉村振興對中國意味着什麼?)

理響中國|讀懂中國75年發展密碼:鄉村振興對中國意味着什麼?(來源:新華社)

新一季“思客講堂·黨校公開課”《理響中國|以“理”服人:讀懂中國75年發展密碼》,帶你讀懂可愛的中國。“City不City”爆火的背後展現了China Travel的流量熱潮。在人們打卡城市的同時,中國各具特色的鄉村也成爲人們的“網紅打卡地”。綠水青山中,越來越多的村莊正迸發着別樣的活力,彰顯着鄉村振興帶來的新面貌。爲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愛上鄉村?鄉村振興對中國意味着什麼?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王曉莉對此進行解讀。

演講全文:

大家好,我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的王曉莉。“你那裡city不city啊?”“好city啊!”這個外國博主“保保熊”最近意外帶紅的詞成了宣傳可愛中國的熱梗。大家還記得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在我看來,外國遊客眼中這個“city 不city”的梗還在迴應十幾年前的主題,而今天,中國的鄉村已經越來越成爲人們的網紅打卡地——鄉村,讓人們更向往。中國更廣闊的千姿萬態都蘊藏在鄉村。

作爲中央黨校的一名教師,我總愛往村裡跑,有時候一蹲就是一個假期。最近常常被問到——“國家爲什麼要搞鄉村振興”,答案就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的那句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用總書記的話來說,“把農村4億多人落下, 到頭來‘一邊是繁榮的城市、 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這不符合我們黨的執政宗旨,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樣的現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自新世紀以來我們連續出臺了21箇中央一號文件,“三農”工作成爲重中之重,“多予、少取、放活”“農業農村優先”。我們廢除了農業稅,給予農民種糧補貼,不斷補齊農業農村硬件短板,讓農民分享發展成果;我們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減貧目標,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偉大奇蹟;我們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691元,城鄉居民的收入比從2013年的2.81縮小到2.39。

除了要加快鄉村的發展,鄉村振興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發揮好它的特有功能。這個功能是城市所不具備的,但在整個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又不可或缺。2021年頒佈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明確了鄉村的三大特有功能:保障農產品供給和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保障農產品供給和糧食安全位居鄉村的特有功能之首,是我們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壓艙石”。近年來,世界各國對糧食安全問題高度關注。作爲一個有着14億人口的大國,我們必須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畫面中大家看到的是2023年9月全國智慧農業現場推進會的所在地,是國內首家大田開放環境下水稻種植全程數字化示範農場——中聯智慧農業旗下的峨橋智慧農場。通過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的手段,提供全程數字化解決方案,構建基於特定環境的種植模型,畝產增收14.3%,畝均降本108元,真正實現了“藏糧於技”。

短短几年時間內,借力數字賦農,我國農業正在向綠色農業、智慧農業轉型,農業一產“接二連三”升級,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越來越多的優質農產品擺上了餐桌,實現了從“有”到“優”的跨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保護生態環境是鄉村的第二大特有功能。農業本身就是一個生態系統,是向人類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一個世紀之前,時任美國農業部土壤所所長的富蘭克林·金教授出版《四千年農夫》一書,就深刻指出了東亞農業模式的優越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高效利用各種農業資源。在快速工業化的同時,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正在不斷完善,我們鼓勵資源利用集約化、投入品減量化、廢棄物循環化、產業鏈條低碳化,化肥農藥的利用率都超過了41%。與此同時,我們也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就是學習浙江20年久久爲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的經驗。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了75%左右,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自然村的比例超過90%。

畫面中大家看到的是位於浙江麗水松陽縣的一個偏遠古村落楊家堂村。過去這裡老百姓出入不便、收入又低,原本被列入到了易地搬遷的名單當中。當地一名掛職幹部是美術老師,他從生態美學的角度重新發掘了這個村莊的價值,還原了“最後的江南秘境”,成爲網紅的寫生地、打卡地,帶來可觀收益。由此可見,發揮好鄉村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特有功能,有助於鄉村從“生態美”到“共同富”,實現我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再來看鄉村的最後一大特有功能。如果說城市的主要功能在集聚、融合,那麼鄉村的主要功能則在於傳承、保護中華文脈。中華文明的源頭在鄉村,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主體是鄉村文化。全國上下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揚空前重視,一批批極具地域特色的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和非遺被重煥光彩。總書記有一句生動且深刻的比喻,叫“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讓我們跟隨鏡頭一起來感受一下:這些古村落依據中國古代山水觀建設而成,它們不僅僅具有傳統的視覺審美層面的價值,更是從哲學的高度體現了“美的規律”,承載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那些抽象的理念與經驗,承載着中國人獨有的鄉愁記憶。正是這樣一種獨有的鄉愁記憶,吸引着一批批年輕人、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孕育出了一個新興的就業羣體“鄉村運營CEO”。

畫面中大家看到的是登上2023年度十大新詞的貴州榕江“村超”,作爲全國最後一批脫貧縣,榕江深挖當地的文化富礦、人才富礦,屢敗屢試,最後成功將一場足球賽轉化成了鄉村振興的新路子,走紅之後的僅半年內旅遊綜合收入近60億元。這就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流量密碼:優秀的傳統文化+優美的生態環境+地道的特色美食+全民參與的氛圍+數字技術賦能,成功地把一粒米、一幅畫、一場球轉換成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鄉村振興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協同推進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古人云:“爲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爲,則易者亦難矣。”只要全黨、政府、全社會重視鄉村、反哺鄉村、振興鄉村,城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未來中國必將是鄉村與城市齊飛、傳統共現代一色。

我想下一個宣傳可愛中國的熱梗,將會是:“你那裡country不country啊?”“好country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