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深刻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論
(原標題:【理響中國】深刻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指導新徵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決定》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經濟體制改革爲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爲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註重系統集成,更加註重突出重點,更加註重改革實效,推動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指明瞭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論。
一、堅持“一個牽引”,做到“三個相結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以經濟體制改革爲牽引”列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中,這是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的創新發展。我們必須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堅持“摸着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確保經濟體制改革行穩致遠。
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全會強調“以經濟體制改革爲牽引”,謀劃和部署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務和改革舉措,體現了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的科學思想方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過程中,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成爲核心議題,而改革的核心則聚焦於市場化進程,即重點論的集中體現。堅持兩點論,既要根據需要確定改革的主要方面,同時不能偏廢改革的次要方面,隨着改革深化到一定階段,原先非重點的一方可能會轉化爲重點的一方。比如,基本分配製度改革涉及按勞分配爲主和按要素分配這兩點,改革的重點是按要素分配,先是讓要素參與分配,後是完善按要素分配。可見,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而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
堅持頂層設計和“摸着石頭過河”相結合。“摸着石頭過河”強調的是實踐、實證主義的精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摸着石頭過河”的方法論,領導我國經濟崛起爲當今世界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經濟體。在此過程中,我們黨通過不斷探索與實踐,實現了從“承認價值規律作用”的初步認知,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積極探索,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頂層設計是在摸着石頭過河的理論概括和規律總結基礎上的宏觀設計。我們必須將建設性要求置於核心地位,全力以赴構建一套體系完整、科學嚴謹、運行順暢的制度架構,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而這些制度上的“立”,都需要通過加強黨的領導、強化頂層設計來實現,體現了理論思維與實踐探索的有機統一。因此,進一步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既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按照客觀規律加強頂層設計,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同時也要繼續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不斷把改革開放引向深入。
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這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始終秉持的重要工作方法。新時代以來,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到72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領導小組)會議錨定總目標進行頂層設計,審議通過超過600份改革文件。我們黨堅持目標引領,突出問題導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開了嶄新局面。《決定》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制定“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時間路線。在進一步深化全面改革的過程中,既要堅持目標導向,注重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以提升方向感和計劃性;又要堅持問題導向,持續強化短板和弱項,以提高精準度和實效性。例如,針對“雙碳”目標,我們應加速推動發展方式向綠色低碳轉型,這是主要的發展方向。同時,實現“雙碳”目標不能脫離實際,不能急於求成,避免採取運動式的“降碳”措施或急剎車行爲,必須有一個循序漸進、先立後破的過程。
二、落實“一個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三對關係”
《決定》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爲出發點和落腳點,並把“堅持以人民爲中心”作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重大原則之一。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需要處理好以下三對關係。
處理好盡力而爲和量力而行的關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堅持盡力而爲、量力而行”。把握好“盡力”和“量力”的辯證關係,是推進民生建設的經驗總結和重要舉措。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和促進社會和諧安定的關鍵,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要堅持盡力而爲和量力而行的辯證統一。既要對人民羣衆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下大力氣、啃“硬骨頭”,把各項改革工作做紮實、做到位;又要緊盯老百姓在社會保障方面反映強烈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集中精力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推進民生保障事業持續發展。
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發展是解決一切經濟社會問題的關鍵,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戰略部署,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爲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重要結合點,“在保持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處理好堅持黨的領導與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關係。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是黨領導全國人民付出巨大努力才取得的偉大成就,人民羣衆是改革開放的實踐主體。堅持黨的領導與尊重羣衆首創精神,二者有機統一於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之中。從改革的歷史根源角度來看,改革是通過人民羣衆這一主體發揮作用的。中國共產黨作爲中國人民的先鋒隊,其思想路線、方針政策本身就是人民羣衆意志的體現。中國共產黨善於總結人民羣衆中鮮活、樸素的感性實踐經驗,並及時上升到系統化、理論化高度,進而實現感性經驗的普遍化與理性化,併成爲指導改革開放實踐的普遍原則。要緊緊圍繞以人民爲中心這一根本立場,貫徹黨的羣衆路線,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確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三、聚焦“三個着力”,強化“三個注重”
《決定》明確提出三個“更加註重”,“更加註重系統集成,更加註重突出重點,更加註重改革實效”,體現了全面深化改革在方法論層面的鮮明特徵。既是對過去改革實踐及其方法論的系統總結,也爲未來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全面深化改革是體系作戰而不是各自爲戰,要求全國上下一盤棋、十個指頭彈鋼琴。這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其重要方法。黨的十九大通過的黨章修正案把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寫入黨章,成爲指導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和方法。實踐證明,改革越往後推進,改革觸及利益也會越深,對系統集成要求必然越來越高。《決定》在總結全面深化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將“堅持系統觀念”作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要求“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係,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用“七個聚焦”規定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從14個方面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具體任務,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行整體謀劃和佈局,彰顯了更加註重系統集成的特點。
從我國改革的基本歷程看,抓好重點領域的改革,以重點領域改革帶動其他領域改革全面推進,是我國改革的重要方法。比如,發軔於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大包乾”拉開了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隨後改革從農村擴展到城市,從經濟領域逐步向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領域拓展。《決定》指出:“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羣衆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三個面對”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由此決定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必須突出改革重點任務,善於找準重點領域,繼續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同時,在重點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要統籌謀劃好教育科技人才、政治、法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和黨的建設領域的改革。着力解決制約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發展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有悖社會公平正義的焦點熱點問題,不斷爲經濟社會發展增動力、添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盯着抓、反覆抓,直到抓出成效。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各項具體制度安排協調跟進,呈現出系統性建構特徵,各領域改革相互協同,促進整體性改革效能進一步提升,改革推進工作規範化、制度化水平不斷提升。《決定》共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抓改革落實的任務繁重。在此背景下全會強調“更加註重改革實效”,最後又提出要“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過去我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但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新出現的問題仍然需要通過改革的辦法來進一步解決。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把認識過程中的問題導向,隨時轉化爲實際工作中的效果導向,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這樣才能真正取得改革實效。
面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一新的偉大的系統工程,面對需要解決的大量問題,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要確保改革取得人民羣衆希望的成效,無論在改革開放的頂層設計上,還是在改革開放的實際操作上,既要有一往無前的堅定意志、科學縝密的總體謀劃,還格外需要講究改革的方法論。因此,我們不僅要認真總結以往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而且要從新時代面臨的新任務出發,深入學習這些科學方法並將其作爲行動指南,不斷提高攻堅克難、化解矛盾、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更好地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