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爭今年交付12萬輛 雷軍全面迴應小米汽車諸多疑團

王小偉/攝 陳錦興/製圖

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偉

7月19日,雷軍年度演講在北京石景山的首鋼冰球館啓幕,這次演講主題爲“勇氣”,內容是關於小米造車三年的來龍去脈。小米汽車也登上了微博熱搜。

小米是怎樣決定要造車的、如何應對100億美元的鉅額投資、小米汽車爲何不代工等諸多疑團,都在這次演講中,首次浮現答案。

制裁成造車起點

2021年的一天,雷軍上班路上接到電話,聽到小米被美國製裁的消息。在當時召開董事會討論應對方案期間,有人提問:“假如小米的手機業務不能做了,你們三四萬員工怎麼辦?”這成爲小米造車追求多元化的開始。

“如果要造車,就要有長期打算,同時一定要奔着全球前五去。我們當時的測算是,要至少燒掉100億美元。”雷軍表示。投入實在太大,輸不起,雷軍本人親自下場掌舵。“如果這件事必須幹,如果大家覺得我最合適,我願意挺身而出。當時我的心裡只有七個字:雖千萬人吾往矣。”2021年3月30日,小米正式公告了小米下場造車、首期投資100億元。

造車項目啓動後,無論是小米的早期創業者劉安昱,還是已經定居在歐洲做汽車設計的李田原,還有順爲資本合夥人胡崢楠等都投身到小米汽車的創業中來。對於雷軍來說,這是繼小米手機之後的最後一次創業,他需要全力以赴。但與小米手機時期不同的是,踏入造車後的雷軍則要獨挑大樑。此後,雷軍也始終選擇站在臺前,爲小米汽車增加更多的曝光量和銷量。

爲何不獨立融資?

與其他造車新勢力不同,小米走的是一條不依靠外部資本的獨立之路。發佈會上,雷軍對此進行了迴應。

2021年4月,一羣企業家到訪小米,追問雷軍:現在造車是不是太晚了?雷軍當時迴應,智能化是汽車的靈魂,這在電動汽車時代剛剛開始。汽車是一個百年賽道,只要想幹,任何時候都是最好的時候。

另一個問題是:小米汽車爲什麼不獨立上市?雷軍迴應,當時小米汽車啥都沒有,就有投資機構給出估值100億美元,但深思熟慮後認爲,在小米內部造車,大量的人才、技術都可以直接用,可以全力以赴一起造車纔有勝算。最後決定資金全部自己掏,風險全部自己扛。

大部分車企都是先做SUV,而小米選擇“不走尋常路”,先從純電轎車做起,從最難的品類做起。雷軍表示:“因爲過去吃過大虧,這次創業,不走捷徑,不收購,不代工。”不代工意味着在製造環節,所有核心技術都要自己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把自己折騰得夠嗆,也把供應商折騰得夠嗆。”雷軍曾致電寧德時代董事長,最終獲得了理解。

今年力爭交付12萬輛

2023年8月16日,小米第一輛試產車下線。隱藏在背後的卻是一個包含市場調研、汽車冬測夏測等在內的系統工程。

以市場調研爲例,“當時我也有司機,但是既然要造車,我第一步就是要自己開車,反而讓司機坐副駕駛。”雷軍回憶說。爲了市場調研,後來雷軍又借朋友的車開;逛各類品牌的4S店;在小米地下車庫裡轉,看到沒開過的車就借來開;跟各類車主聊天、記錄,並認認真真開兩天。多年下來,雷軍試駕了170多輛車。

同時,爲了加深對汽車的理解,雷軍還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成爲國內車企老闆中開車最好的之一。於是,他下定決心開始學賽車,不光自己學,還帶着小米管理團隊一起學,最終,他如願拿到了賽車牌照。

小米SU7發佈前,做了行業最大規模實車路面測試。有網友說:“小米汽車行不行,就看高管敢不敢自己開。”這句話被工程師轉給雷軍,雷軍又轉發給所有高管。小米高管全部參與了測試,累計里程超10萬公里。雷軍也參與10多次,累計5000多公里,最遠的一次是自己從北京開到上海。在發佈會現場,雷軍還視頻展示了自己開車漂移,雷軍稱這是此前直播“吹牛”後的“交作業”。

正式發佈前,小米汽車遭遇不少調侃、質疑不斷,最難的是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覺得小米SU7賣不動。雷軍回憶,當時自己確實擔心,既怕賣不動,也擔心不夠賣。但更大的難題是定價,超低價無異於飲鴆止渴。最終,小米SU7發佈會在今年3月28日舉行,發佈會上,雷軍採用互聯網營銷新方式,當時市場有聲音認爲,這實現了對傳統車廠發佈會的降維打擊。此後數月,雷軍通過一輪又一輪直播等方式,親自講解、試駕和招人。

雷軍在昨晚的演講中再次重申,小米SU7今年的交付目標是保底10萬輛,力爭12萬輛。“但我們距離成功還很遠,我們的長征纔剛剛開始。這是小米所有人的勇氣,勇氣是人類最偉大的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