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大交流年 促民間累積互信

今年以來,大陸大力推動兩岸大交流,不斷舉辦或復辦交流活動,也確實有不少臺灣民衆因此造訪大陸。(中新社)

今年以來,大陸大力推動兩岸大交流,不斷舉辦或復辦交流活動,也確實有不少臺灣民衆因此造訪大陸。在三年疫情爲多數實體交流按下暫停鍵之後,兩岸如今再度恢復實體接觸,有助於彼此互信的累積。

儘管兩岸政治關係依舊緊繃,但自從大陸國臺辦主任宋濤上臺以來,即定調今年爲「大交流年」,自年初起,大陸便相繼接待來自臺灣的政治人物與工商團體、基層團體等,許多疫情期間暫停的交流活動也陸續恢復、且規模加大,同時也凸顯這波大交流對象不分行業、年齡、族羣等。

舉例來說,宋濤1月會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2月會見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一行。宋濤今年還會見「高雄里長暨基層社團參訪團」、全國商業總會、臺灣工業總會、臺灣旅行同業公會總會等團體。

恢復過往既有交流活動的實體舉辦,也是大陸今年的重點之一。這些兩岸交流活動的涵蓋領域非常廣泛,包括文化、宗教、教育、藝術、體育、科技等,也成功使許多臺灣人再度赴大陸訪問。以本報記者近期採訪的兩岸新銳設計華燦獎、海峽百姓論壇爲例,不僅與會的臺灣民衆數量多,大陸官方出席的領導層級也都不低。

對於這些交流活動,陸委會多次重申與提醒,指大陸方面透過兩岸交流各平臺與人士促統促融、推進交流統戰。誠然,大陸花費龐大人力、物力等資源籌辦相關兩岸交流活動,自然有其設定與期望的目標,但在兩岸關係緊張之際,人員實體交流仍是降低彼此敵意的重要方式。

另一方面,臺灣對於大陸民衆與專業人士等赴臺的限制仍然存在,臺灣民衆赴大陸訪問,似乎成爲當下兩岸民衆面對面交流爲數不多的選擇之一。從臺灣的角度來看,不可諱言相關活動能起了一定兩岸民間互信的作用,還是有助於雙方民衆的相互理解。因此,對於大陸官方籌辦的交流活動,不必然就得全然負面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