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篇/民之所欲 長在我心 康乃爾之行 兩岸關係變調

美國會兩院決議柯林頓政府同意下,李登輝訪問美國康乃爾大學並發表演說,被視爲外交重大突破,但兩岸對立氣氛升高,更引發96年臺海飛彈危機。(圖/本報檔案照)

1995年6月7日至12日,在美國會兩院決議及柯林頓政府同意下,李登輝訪問美國康乃爾大學,並發表公開演說。這次訪問被視爲外交重大突破,但兩岸對立氣氛升高,更引發96年臺海飛彈危機。

李登輝自康乃爾演講回來1個多月後,大陸解放軍即自7月21日到28日對彭佳嶼附近公海進行飛彈試射,打破了臺海數十年的平靜。李登輝不解的是,他曾透過兩岸秘密管道溝通,演講內容並不涉及政治或鼓吹臺獨對岸怎會突然試射飛彈。

事實上是李登輝在康乃爾講了17次「中華民國」,刺激了對岸。另有種研判是,大陸擔心美國暗地支持臺獨,因此採取前所未有的動作宣示反獨決心。自此,美中兩國開始「聯手管理臺灣問題

無論如何,李登輝的康乃爾行與之後的臺海危機,帶來多項影響

一,世人思維被迫改變,必須把大陸對臺動武列入評估局勢決策時的重要變數,臺海成爲世界火藥庫,維持臺海安定的優先順位被提到前面。

二,大陸的飛彈已經可以打到臺灣任何地方國軍必須加緊建構反飛彈能力。於是美方來臺評估三軍戰力,我開始採購部署愛國者飛彈。

三、柯林頓總統後來採取與中共「配合」的作法,乃至有向中共傾斜的「新三不」,成爲日後美國對臺政策基調。美國並積極採行「預防性外交」,以避免臺海局勢失控,並提高日本亞太軍事責任

四,兩岸關係急凍,兩會協商中斷官方接觸陷停擺。李登輝在大陸試射飛彈後1個月,隨即提出「戒急用忍」政策,自此放棄參與大陸經濟成長。直到馬政府始恢復交流

五,臺海危機之後,破壞了臺灣對中國情感信任,統獨傾向此消彼長。臺灣內部對大陸產生疏離,臺灣認同增加,一中認同降低,內部政治產生變化,有利民進黨取得執政。

六,爲避免再有意外,美國要求與臺灣進行政策溝通,李登輝派遣國安會秘書長丁懋時出馬,自此臺美國安高層開始定期對話。大陸開始倣效臺灣,加強對美國會遊說壓制臺灣。

李登輝的康乃爾行,成就了他自己,唯臺灣應記取教訓,對國際形勢研判必須審慎,不要挑釁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