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要春暖花開 溝通之門愈大愈好

旺報社評

大陸春節長假後開工首日,新任國臺辦主任宋濤在廈門會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次日會見金門縣長陳福海,臺灣這一邊,內定海基會董事長李大維安排與臺商座談,海基會在中斷多年後,2日將重新舉辦大陸臺商春節聯誼活動。得益於疫後解封,兩岸關係兔年初始表現不俗,但未來挑戰仍多。

美陽謀 將加碼以臺製中

現在就做出兩岸關係「春暖花開」的定論,仍嫌武斷。2024年臺、美將先後舉行大選,兩岸因素在臺灣大選中的敏感性無庸贅述,美國抗中右翼勢力擡頭,不斷挑動大陸對臺動武,已是衆人皆知的「陽謀」,由共和黨掌控的衆議院定加碼以臺製中。麥卡錫訪臺、邀請蔡英文到美國國會演講、各式各樣挺臺法案的提出與通過,都有可能,解放軍勢必做出迴應,未來一年臺海不會平靜。

不過,兩岸交流逐步復甦,構成了「不確定中的確定」,可能帶來悲觀中樂觀的轉機。日前大陸涉臺高層與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金門縣長陳福海、縣籍立委陳玉珍等人士會面,未見蔡政府和綠營阻攔或攻訐。再如,大陸宣佈恢復金酒等63間臺灣企業的食品進口,陸委會正面看待。此外,李大維回鍋海基會董座,中斷多年的大陸臺商春節聯誼將重新舉辦,都是正向發展。

臺海兵兇戰危,任何形式的對話與協商都值得爭取。此次大陸解禁臺灣食品,我食藥署去信詢問具體名單,對岸仍然已讀不回,說明大陸對兩岸制度性協商的前提咬死不放,那就是「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蔡政府拒絕接受「九二共識」一天,大陸就一天不會改變「已讀不回」。

這又回到了令人困擾的九二共識,既然民進黨戳破了容許兩岸各說各話的戰略緩衝空間,理應承擔兩岸協商中斷的責任。不過,大陸也應思考,「協商、談判」和「溝通、對話」是不同層面的活動,前者是正式、有原則、有前提、以達成某種共識、實踐某些願景、或執行某項政策爲目標,後者則不拘形式、靈活多樣,既可公開、也可私下,成果也未必具有約束力。

大陸在兩岸協商、談判層面堅持原則、設置前提,或可理解,也有助於維持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基本架構,至於兩岸民間、非正式的溝通對話,則大可敞開大門,擴大對象。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任內,無論臺灣是否認同一中,北京都和不同光譜的臺灣黨派、羣體打過交道,尤其是在馬政府任內,紅綠智庫對話、民進黨執政縣市長和泛綠政界登陸交往更是趨之若鶩,民進黨離凍結《臺獨黨綱》曾經只差一步之遙。

臺恐中 靠對話化解分歧

基於過去幾年兩岸關係動盪波折的經驗,隨着大陸涉臺單位人事改組完成,及疫後兩岸交流的重啓,給了大陸以新的思維、新的心態處理兩岸關係的機會。當務之急是擴大兩岸和平發展的「同心圓論述」,以爭取絕大部分的臺灣民意認同。如果將「一中」作爲內核,外面一層是「九二共識」,再外層應是「一中各表」,這是2008年至2016年期間兩岸政治互信加深、交流合作密切的關鍵。

在「一中各表」外層還有一圈模糊區,那就是認同中華民國、不支持臺獨,如果陸方把溝通對象向外再擴大一層,相信又會給兩岸關係帶來新的正面效應。事實上,泛綠有不少人處於上述的模糊圈中,他們接受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深知搞臺獨既無必要、也很危險,也認同兩岸之間需要溝通對話。大陸如能透過智庫、媒體、縣市等民間形式,與這部分羣體展開對話,則有助於化解臺灣民衆「恐中」情緒,更自信引領兩岸關係。

兩岸關係歸根究柢是人心的較量,臺灣長期以來依賴美國保護,近年大陸反介入/區域拒止實力漸成熟,美國介入反而造成臺海動盪。2021年8月美軍自阿富汗無預警撤軍,2022年美軍未介入俄烏戰爭,僅提供軍援、裴洛西訪臺解放軍在臺灣周邊軍演,都讓民意逐漸醒悟,安全要靠自己。既然北京享有軍事優勢,何妨把溝通對話的大門打得更開,在潤物細無聲之間,將獨派和美國右翼毀滅兩岸和平的企圖化於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