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建言|全國政協委員劉永好:推動“科技-農業-金融”良性循環 助力“農業強國”建設

本報記者 許禮清 北京報道

農業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傳統行業,我國一直重視和支持農業的創新發展,如何推進我國成爲“農業強國”是擺在當下的重要課題。

2024年兩會召開在即,《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針對農業以及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多項建議。劉永好表示,從經濟發展客觀規律、國際科技競爭新態勢來看,推動“科技-農業-金融”良性循環已成爲推進“農業強國”、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此外,劉永好認爲,在當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強國建設的背景下,鄉村人才供求矛盾更加凸顯。因此,他也帶來了一份《關於強化鄉村人才培養 激發鄉村振興活力的提案》。

助力“農業強國”建設

“農業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傳統行業,我國始終重視和支持農業科技研發與應用,但目前總體上處於機械農業主導、智慧農業起步的發展階段,與農業強國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劉永好表示。

相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約有6000項農業科技成果面世,但成果轉化率僅在40%左右,而美國、日本的成果轉化率爲70%—80%。另外,由於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生產週期長、影響因素複雜的行業特點,長期以來不易受到資本青睞。

劉永好認爲,從高質量發展新要求來看,構建農業科技創新生態,讓企業深度參與其中,發揮其在市場轉化、資源配置、模式創新等多個維度的重要作用,把科技創新、產業振興和金融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是開闢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路徑。

爲此,劉永好建議,科技、農業農村部門要大力支持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到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中,開展從科技研究到產業應用深度融合的制度創新,匯聚投資機構、農業企業、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等各方力量,圍繞農業科技創新全生命週期和產業全鏈條,推動金融產業和創投服務協同創新,形成政府支持、資本敢投、科學家敢創、企業敢闖的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生態,以平臺爲紐帶促進資源要素在科研機構與企業間有序流動,促進農業價值鏈向中高端躍升。

而對於農業科技專業性強、週期較長、細分行業多且規模有限的特點,劉永好建議,鼓勵金融創新,引導社會資本有序投資農業科技。比如,通過完善相關金融法律法規和政策框架、建立健全農業科技信貸配套機制、打造多層次的農業科技資本市場等多種形式。

此外,鼓勵農業、科技部門聯合金融機構深入科研、產業、投資一線進行深入調研溝通;積極推動農業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發揮各級各類金融保險機構的作用,大力發展涉農產業引導基金和科技創投基金,培育具有創新屬性的農業科技產業集羣。

而廣大涉農企業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力量,在實現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跨越過程中不斷探索,發揮着生力軍的作用。

因此,劉永好認爲,鼓勵具有條件的“鏈主”企業牽頭,從所在行業科技創新實際需求出發,與科研機構、金融機構、社會組織深度融合。構建以企業爲主體的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聯合體,針對性地實現在農業產業、種質資源、智慧農業、生物農業爬坡等領域的“卡脖子”關鍵技術的攻關和突破。

“在全國範圍內選擇一批‘鏈主’企業,建立科技協同創新示範點,健全相應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人才的評價機制和配套的激勵、保障體系,爲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的效率和水平提供人才支撐。”劉永好建議。

強化鄉村人才培養

農業、農村的發展離不開人才。

但劉永好認爲,長期以來,鄉村中青年、有文化的優質人才持續外流,人才素質偏低、結構失衡等問題較爲突出,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要求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在當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強國建設的背景下,鄉村人才供求矛盾更加凸顯。

劉永好表示,爲有效激發鄉村社會的內生動力,需要打造育得出、留得住、跟得上、空間廣的鄉村人才生態。做好新時代鄉村人才工作,需要在育才、留才、用才方面下功夫,讓各類人才在鄉村沃土匯聚紮根。

爲此,他建議,引導農業院校加強學科建設,滿足新時期鄉村產業發展需要。

劉永好認爲,當前,以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新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也正在推進基因工程技術應用和數字化轉型,相關的人才缺口很大。建議農業院校在做好種植養殖、農機農藝等高等農業學科教育的基礎上,開設基因育種、人工智能相關的新學科、新專業、新課程,靠前探索和培育,把新一代生物科技和數字科技應用於農業的對口人才,以滿足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

另外,拓寬鄉村產業空間,鼓勵支持年輕人就地創業就業,把人才留在鄉村,也顯得極爲重要。

劉永好建議,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鄉村本土人才培養,引導本地學子返鄉創業。爲迴流年輕人提供貸款或補貼,降低創業風險。搭建創業平臺和孵化器,爲返鄉創業大學生和年輕人提供場地、基礎設施、法律和財務諮詢等方面的賦能支持。支持涉農企業加大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投入,引導工商資本投資鄉村事業,帶動人才迴流鄉村、紮根鄉村、建設鄉村。

此外,劉永好建議,鼓勵社會各界力量參與鄉村人才培訓,共同打造可持續、可複製的鄉村人才能力建設體系。

他表示,近年來,在“萬企興萬村”行動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在鄉村人才振興上精準發力,如“十萬綠領新農人培訓計劃”。民營企業發起以提升鄉村基層治理者思維觀念和產業發展能力爲目標的鄉村振興“村長班”,目前已培養近300名村幹部,獲得了良好社會效應和多方認可。

“下一步,建議加強政府、高校、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協同合作,共同建立健全鄉村人才的多渠道、立體式培訓體系。加大對鄉村人才培訓項目的支持力度,提供相關政策和資金補貼,推動返鄉創業就業人羣的技能培訓,引導社會各界投入更多資源力量,加強對鄉村振興人才需求的精準對接,推動鄉村振興人才的儲備和流動。”劉永好表示。

(編輯:於海霞 校對:顏京寧)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