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險!醫護人員竟將胃管插入病人大腦!
微信又改版啦,大家記得點擊星標,
防止以後找不到我們哦!
鼻飼是臨牀上常用到的一種操作技術,指將導管經鼻腔插入胃內,從管內灌注流質食物和水分、藥物的方法。
鼻飼術,也就是插胃管,可以說是臨牀護士人人必會的一種操作。
但總有些時候,明明手法、方式都對,但管路偏偏總要誤入別的地方。下面我們先來看一個近期發生在某醫院的真實案例。
案例
事情始末大致是這樣:一個做了鞍區腫瘤術後的病人(鞍區指的是顱底鞍區,位於顱中窩正中,形似馬鞍狀,所以稱之爲鞍區,包括垂體窩、鞍結節等部位),由於腦積水等原因入住醫院(入院時意識狀態如何沒有標明),8月27日因爲水電解質紊亂需要經鼻插胃管,插胃管過程估計不是很順利,病人有出血現象(可能是鼻出血,原病史描述不清),並且有發生癲癇,然後昏迷。
第二天做頭顱CT(做頭顱CT原因不明,可能是爲了明確大腦情況),發現胃管已經插到了顱內。下列是病人家屬貼出來的當時CT報告:
頭顱CT所見:鞍區腫瘤術後改變,顱底局部骨質缺如,經鼻可見一管腔經鞍底進入顱內,盤曲於腦室周圍,頭端位於右側枕葉,周圍見放射狀金屬僞影,腦室擴張,積血/液/氣。
家屬爲此感到憤慨,在網上聲討當事醫院。
胃管進入大腦是真的麼?
從家屬貼出來的CT報告來看,確定胃管是插入大腦內無疑了。
胃管怎麼能進入大腦呢?從我們的常識來看,多數護理同仁都會感到不可思議。
@網友A:胃管麼,肯定是進入胃的啊,胃跟大腦八竿子打不着,怎麼可能會發生呢?
那這個病人的胃管是怎麼進入大腦的呢?
關鍵就在於,病人是做過鞍區腫瘤手術的。剛剛我們講了,鞍區是顱內的一個區域,鞍區長了腫瘤(比如垂體腺瘤或者鞍區腦膜瘤等),比如這樣的(圖片來源網絡,非本病人所有):
鞍區腫瘤手術,很多是可以通過鼻腔-蝶竇入路手術切除的。爲什麼要經過鼻腔進入大腦呢?爲什麼不直接開顱呢?看這個圖大家就明白了:
很明顯,病人由於鞍區長了腫瘤(具體不詳),通過鼻腔進入顱底做了手術。術後才放的鼻胃管。
由於鼻腔頂部那塊很薄的顱骨有了破損(手術時切開的),並且可能還沒癒合,這時候插胃管,尤其是含有導絲的比較堅韌鼻空腸管是完全有可能不小心捅破這個骨質傷口,進入大腦的,就好像這樣:
所以,對於顱底骨折、顱底手術後的病人來說,胃管是真的有可能進入大腦的,這種併發症罕見,但並非不可能。因爲鼻腔和大腦真的只有一骨之隔,而且這塊骨質是很薄的。
插胃管搞出這樣的罕見併發症,臨牀上也是有所報道的。 看看這個病例報道的CT:鼻胃管從鼻腔進入,穿破了顱底骨質(病人也是中樞神經腫瘤,做了手術,顱底存在骨質缺損),這根胃管是含有導絲的,比較堅韌,穿破顱底骨質後,進入大腦、穿過腦幹,竟然隨着脊髓一路往下走,經過病人頸段脊髓、胸段脊髓,一路在脊柱裡面行走,簡直匪夷所思。
綜上所述,胃管進入大腦不是天方夜譚,是真有可能的。但有個前提條件,就是顱底骨質缺失,胃管纔有可能趁虛而入。
經鼻胃管置入的禁忌症有哪些?
下面我們再來回顧一下,經鼻胃管置入的禁忌症有哪些?
在臨牀上,在給病人放置胃管時,我們除了要考慮適應症,還要警惕禁忌症。有適應症,說明需要放胃管。但如果有禁忌症,那就要衡量了,到底能不能放。
該醫院這個病人,有鞍區腫瘤手術史,而且應該時間隔得不是很久(家屬沒有具體說明),傷口沒有完全癒合。這時候醫生或護士直接給經鼻插了胃管(或者鼻空腸管,搞不清楚),我們現在沒辦法確切知道當事醫生護士有沒有詢問相關禁忌症的病史,或者有沒有考慮到顱底損傷最好不要插胃管這回事(只是相對禁忌症,不是絕對禁忌症)。
經鼻插入胃管後
如何判斷胃管一定在胃內?
在臨牀上,給昏迷病人插胃管時我們最最最擔心的就是胃管誤入氣管。因此,在每次操作完成後,通常都會採用以下3種辦法來證實胃管在胃內:
1、用注射器抽吸胃管,如果有胃液或者胃內容物抽出,證明胃管已經進入胃腔。
2、聽診器放在劍突下,用注射器向胃管內注入空氣10-30ml,如果能聽到氣過水聲,表明胃管已進入胃腔。
3、將胃管末端進入水中,若見多量氣泡自管口溢出,則表明胃管已經誤入氣道,應立即拔出,重洗置入。
該醫院這次給病人插完了胃管,到底有沒有常規檢查胃管是否位於胃內,我們也不得而知。
如果操作後有進行上述常規判斷,理論上是能發現問題的,因爲胃管進入了大腦,末端不在胃腔,這時候你用聽診器放在劍突下(同時給胃管注氣)是不可能聽到氣過水聲的。
小護有話說
臨牀操作需慎之又慎,畢竟病人把生命交給我們。
當然,大家也要加強一些操作的理論學習,很多護理人員對操作的適應症把握的很牢,畢竟在生死攸關的時候,也沒有絕對禁忌症,所以對禁忌症的把握上並沒有全部掌握,說來慚愧,如果不是因爲出現這次胃管插入腦的事件,還不知道顱底骨折是經鼻胃管置入的禁忌症(相對禁忌症)。作爲臨牀的一個案列,分享共勉。
臨牀工作很忙,但麻痹大意的思想要不得。大家平時在執行任何一項護理操作時,都一定要更加謹慎小心!
圖文來源:華醫網
編輯整理:護理傳真 責任編輯:張昕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