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廠長自述:再堅強的人,最困難時也渴望有人拉他一把

廖廠長是個講究人。

自長沙到杭州的綠皮火車,需要顛簸近13小時,但一下車,他穿着挺拔的商務T恤,依然是那個乾淨利落的儒雅形象,接車的同事說他身上還微噴了些古龍水。

每次錄製前,他都要理一理身上的衣服和頭髮,擦乾淨眼鏡鏡片,正襟危坐。

接觸過廖廠長的人,都會對他那種不緊不慢的說話方式留下深刻印象,但從他做的事上,卻呈現另一極:極度的熱心、極度的利落,甚至有些“極度莽撞”。

正是這種性格,造就了他與吳曉波老師的緣分。上個世紀80年代末,還是復旦大學大學生的吳老師與同學急需一筆考察經費,登報求助、一籌莫展之際,廖廠長一次性寄來7000元鉅款,而他經營的小廠年收入不到幾萬。

廖廠長的這股子熱心腸,早在學生時代就見端倪。

三一重工的董事長樑穩根是他的同班同學,有一個細節一直記憶猶新。彼時樑困難,月末不時要找廖廠長借飯票。每次,廖廠長都是看也不看,把抽屜打開,抓一把就給,用樑穩根的話說“從不問什麼時候還,也不看到底給了多少”。

25年後,吳老師發起那次廣爲人知的“尋找廖廠長”行動,藉助互聯網的能量,兩人重逢。彼時“大衆創業、萬衆創業”風潮初興,由此,民營企業家廖羣洪就成了創業文化符號“廖廠長”,他與吳老師、湖南日報共同建立了“廖廠長吳曉波青年創業公益基金”。

但名聲加持的同時,也帶來了煩惱。

他先是投資了湖南桃源縣的油茶田,當地農戶希望能借“愛心廠長”的金字招牌打響名號,看着急需脫貧的農戶,又本着對“產業興農”的認同,他就此入局,但至今未能打開銷路。

隨後投資了一家材料工廠,卻因盡調不足,無端背上千萬債務,由此被限高,出遠門只能坐綠皮火車。

即便陷入困頓,他仍義無反顧地投資了一項節能玻璃技術。打動他的是一位浙大出身的科學家,其傾家蕩產搞研發,卻拒絕將技術賣給國外同行,這一愛國志氣感染了廖廠長,直至現在,他仍坐着綠皮火車多方奔走,致力於將技術商業化。

廖廠長覺得,從商業上看,以上種種舉動或都是不靠譜的,但從小在湖湘文化的薰陶下成長的他,耳濡目染的是“敢爲天下先”“破家爲國”的血性故事。在他看來,家國天下,賣茶油是爲了家,專研玻璃技術是爲了國,是天下間最靠譜的事。

不過,創業路上的坎坷,也讓他距離創業者又更近了一些。經歷了創業艱辛後,他深刻意識到,“每個人在最困難的時候,都是會期待有人能來幫你一把,這種心境真的只有經歷過才能體會。”

將心比心下,他對於自己多年來致力於投資、激勵創業一事更感欣慰與無悔。

這一次來杭州,他不再是“創業者的廖廠長”,而是“創業者廖廠長”,他要“多賣茶油”,並繼續找機會“讓節能玻璃實現商業化”。

今晚19:00,他將走進直播間,躬身賣貨,這顯然不在他的舒適圈內,62歲的他顯露出26歲創業者的侷促與不安,對談中,他時不時打斷我們問道:“你看這樣那樣操作,是不是會更好賣一些?”

猶記得十年前,當我們的編輯找到廖廠長時,他曾問她:“崇高、理想、偉大、光榮,這些詞語在你們生活中出現的頻率高嗎?”

現如今,當依然帶着理想主義光環的廖廠長問着如此務實的問題時,我們反倒覺得,他更可愛了一些。

以下文章來自廖廠長自述,略有刪改編輯。

如果你有意願支援廖廠長,或爲他的創業出謀劃策,可點擊,當然,也歡迎你來到今晚的直播間,與他隔空暢聊。

口述 / 廖羣洪(微信公衆號:吳曉波頻道)

▶▷廖羣洪是誰

1988年的時候,我辭去了婁底市政府的工作,下海創業。那個時候也算是因爲一個機遇。當時我做的是水泥包裝袋的生產設備,研發了一個全新包裝袋專利,它既能保證強度,降低破損率,又能滿足水泥透氣的需求。

我記得公司是10月份註冊的,剛剛取得成績,銷售了幾臺產品,訂單也有200多臺,但後來國內基建基本萎縮,水泥廠的日子過不下去,我作爲上游企業,日子也過不下去。

假如再晚一年,當時我手頭上有200臺訂單,相當於2000萬,80%能夠完成,可能會變成一家規模很大,實力強勁的企業。但爲了這200來臺的訂單,我把所有的利潤都投進去了,爲了補供應商的窟窿,我不得不改方向。後來做商業地產,賬上現金最多時有5000多萬,也是因機緣巧合,抓住了機遇。

到了2014年的時候,我投了常德桃源縣的茶油企業,後來建了一個廠,同時投了一家和茶油相關的做硅塑蓋板的企業,幾千萬砸下去,但這家企業經營不善,堆積了十多個知識產權訴訟,這幾千萬債變股、股變債,折騰了好幾回,離關門一步之遙,投出去的錢可能都打水漂了,於是我不得不收拾這個爛攤子。

2014年的廖羣洪

但當初在評估其資產的時候,根本沒法做到很細、很精準的盡調,比如民間融資,這導致我收這家企業後,企業的負債,連帶到我這個法人代表。我成了“老賴”。

真正回過頭來看,在製造業領域,由於我是學材料的,直到接了這個爛攤子,我仍在不斷地創業,但最後還是走材料這條路,市場只是調整了方向,我只是選擇了不同的產品,當然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也失敗過,被打到爬不起來。

我有一個學材料的大學同班同學,也是漣源老鄉——三一重工的樑穩根。我和樑穩根都是中南大學78級的,但他比我大5歲,大學的時候就比我成熟,對世界觀、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早已有明確的方向。他是一個比較特立獨行的人,我清楚得記得,樑穩根後來從寢室搬出去住,出租屋的門上貼了一張條子——“閒談不超過三分鐘”。

1985年的時候,我在婁底市政府工作。樑穩根畢業後被分配到兵器工業部下屬的洪源機械廠,此時他已是處級幹部。他有一次跑到婁底來找我,希望和我一起承包經營一家有色金屬加工廠,當時有四個人,三個是中南大學的。我們討論怎麼搞,討論了一個通宵,但當準備交報告簽字的時候,我覺得我還是沒想通——我在政府工作,然後離開政府,去幹企業。樑穩根提出“實業興國”,但我沒想通,樑穩根簽了字,我沒簽,這事沒搞成。

樑穩根回到洪源機械廠的兩天後,他寫了一封厚厚的信,七頁紙,信中把我從頭到腳狠狠罵了一遍。我記得有兩句話是“知可爲而不爲者,謂之懦夫。知不可爲而強爲者,謂之蠢漢。”他說我“知可爲而不爲”,半途而廢,不堅定,浪費了機會。

他罵得有道理,但是我自己沒想清楚(也沒辦法)。後來他拉着唐修國、袁金華他們一起創業了,最初幾次創業都失敗了,後來開始做有色金屬焊接材料才步入正軌。直到1988年,我才認爲下海創業的路是對的,但那時我們已各走各的路了,儘管我起步還比他快一些。

這麼多年和樑穩根交往下來,我一直覺得他是一個有情懷的理想主義者。有一次我再創業,需要出資開鑑定會,但由於研發,錢差不多花完了。我就找樑穩根借錢。他二話沒說,在會計處支了三萬元給我。這筆錢後來一直沒還。

直到2016年,當時三湘銀行開業,他從美國飛回長沙。12月26日,我生日那天,他請我吃飯,還叫了幾個同學,氛圍正濃處,一位同學向我提起一件往事,他說樑總經常跟他說,讀大學的時候,樑家裡困難,經常沒有飯菜票。於是每次找我借票的時候,我打開抽屜便抓了一把飯菜票給他,也不知道有幾張。我忽然意識到,欠他的3萬塊錢還沒有還,我就和他提了這事,他只說了一句話:“(當年)你的這些飯票比我的3萬塊值錢多了。”

我比較佩服他的地方,一是他講原則,這是他能取得成就的原因之一。二是他是真正憑藉一己之力打入西方體系的民族企業家。

▶▷廖廠長是誰

2014年,曉波重新找到我,其實距離我們第一次見面,已經過去了25年,相當於人生四分之一的時間。他找到我的時候,我很感動,我自己都忘了這個事了,但這麼多年了他還來找我,讓我覺得這個社會很溫暖,曉波也是有情有義。

吳老師在考察途中去見廖廠長

我記得一位人民日報駐湖南的記者當時就感慨,說我和他的重逢,是難能可貴的未經設計過的情懷碰撞,直到現在,我們還能繼續在一起,也是這份情懷在相互作用。

當初曉波來找我之前,我已經感覺因爲經濟的發展,大家的生活越來越物質化了,但沒想到曉波和我的這件事,社會反響會這麼大,成了“現象級”的新聞事件,我才意外發現,原來社會上還有很多人,心中還熊熊燃燒着理想之光。那時候我講過:“其實廖廠長既是我又不是我,他是一種符號,代表一種情懷。”

剛好那一年的央視春晚,大家都在討論沈騰、馬麗的小品《扶不扶》,沒撞人要不要扶?對於我來說,創業者有困難,他不是你的親戚也不是你的朋友,甚至沒有半毛錢關係,那要不要扶?其實我覺得,這事沒那麼複雜,也不會想太多,該扶就要扶。

過去人們經常覺得“廖廠長”是個稀罕物,但我充分相信,隨着我們的進一步發展,“廖廠長”就不稀罕了,只會越來越多。

成爲廖廠長以後,找我的人多了起來。各種各樣的、帶着不同目的都有,但就是誠心誠意希望我來幫助他們。2014年年底,我和曉波,還有湖南日報,共同發起成立了廖廠長吳曉波青年創業公益基金。

當時,我和曉波各自出了100萬,分別資助10個項目,我們還跟大家共同承諾,我們資助,你創業,如果你創業成功了,我當你的廖廠長。你創業成功了,你去當別人的“廖廠長”,繼續去資助別人,完成一種傳承。

廖廠長和吳老師在湖南省懷化市重逢

後來發現這20個資助對象裡,只有1個成了,說要來還這個錢,其他的19個創業都不成功,這個錢也就沒法還了。

但不管他們有沒有成功,我覺得這依然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他們嘗試過了,創過業了。即使失敗了,他們起碼也告訴自己,告訴了很多人,創業不是一些那麼輕易能夠成功的事情。

我今天在酒店門口跟一個人聊了個把小時,他說我創業現在很迷茫,不知道明天到底行還是不行。我就問他,你爲什麼要創這個業?你把這個問題問清楚了以後,再設想一下,當你面臨真正的無能爲力、只剩半口氣的時候,你是後悔還是選擇堅持,如果你能做到堅持,那你就繼續創業,如果不能,那你真的要重新考量。

我們經常看到創業成功的榜樣,看到正面的信息,但不成功的,看到的很少。甚至,當我們去鼓勵創業之前,是否能建立一個對於創業失敗者的關懷機制,當一個人耗盡自己所有的資源、人脈但創業失敗以後,他能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去繼續完成他的人生。

如果這個機制是缺失的,那我不覺得應該鼓勵所有人創業。我始終認爲,沒有不適合創業的時代,只有不適合創業的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創業,我們也沒有必要去要求每一個人都去創業。

“廖廠長•吳曉波青年創業公益基金”廖廠長致辭

而眼下作爲一個創業者,我深有體會,按曉波講的,就是已經“努力到無能爲力,還要再使一把力”的時候,從內心的最深處來說,是真的想能有人能夠幫你的。

這個人,不管是誰,不管是一個企業,或者是一個朋友,或是一個親戚,或者是社會其他方面的人能夠支撐你、拉你把,內心深處,一個再堅強的人都會有這種渴望。

我有了這個體會後就會想,在這種情況下,當別人也處於這種境地的時候,你是不是自然而然會真的就想去拉他一把?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東西,就是說我有這個能力,我憑什麼不去幫一把?我幫他的時候,我還要算這個賬,算我幫他還要有多大的商業價值嗎?從商業的角度來說,可能就是曉波講的不靠譜,但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我覺得是個非常靠譜,也是個很正常的事情。

▶▷茶油和玻璃

我參與到十八洞村鄉村振興的項目,是因爲2020年前後,十八洞村於2013年開展的“脫貧攻堅戰”取得階段性的成果。我一直認爲鄉村振興本質上是一種產業振興,當地政府和村民是主體,但只有通過企業和商業才能打紮實。抓手是什麼?我認爲是茶油。

第一,茶油牽涉到國家的糧油安全,飯碗要抓在自己手上。第二,湖南茶油資源佔全國1/3以上,但缺少一個具有號召力的品牌,我認爲十八洞村將會是一塊金子招牌,通過它進行品牌整合,打造一個湖南省的優質產業。第三點我認爲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帶動農民致富,增加購買力,起到鄉村振興可推廣、可複製的作用。所以當時我們合資成立了一家叫湖南十八洞村集體實業有限公司,我們佔股19%。

十八洞村現在的基礎設施很好,道路很乾淨,梨子寨還是5A級景區,但這些並不足以打動我去投入這個項目。真正讓我感動的,是一些很小的細節和故事。

當初我去梨子寨參觀,陪同我的人叫龍金彪,他以前在外打工,後又回到十八洞村創業。剛到寨門口的時候,我們看到很多人在賣當地特產。龍金彪指了指一個賣涼粉的,說:“廖總,這是施書記的媽媽。”她和一個普通大媽沒有任何區別。

施金通是十八洞村的書記,當時已是中央候補委員,他的母親卻並沒有在家享福,而是和村民一起賣東西。他很有胸懷,記得有一次村裡要修路,根據規劃要佔用一些村民的田,補償方面多少有些意見。施書記就說:“我把我家的好地和你換。”

那時十八洞村的觀念和精神面貌已留給我很深的印象。我問他們,村民們在工作之餘有什麼休閒娛樂活動,是不是打麻將。他說這裡不允許打麻將。震驚之餘,我還了解到這裡的村民沒有一個是講髒話的。

所以十八洞村確確實實通過扶貧攻堅,從觀念上、文化上、精神面貌上產生了質變。我認識了一個叫施康的一個苗族小夥子,之前在外面讀大學,後來返鄉當了村官,通過拍攝和直播將十八洞村的臘肉、蜂蜜、苗繡向外傳播。大家都看到了希望,如果對鄉村振興沒有信心,不會返鄉創業。這讓我下定決心儘自己最大努力和他們合作。

十八洞村茶油

在湖湘文化下成長的湖南人,都一致堅信首先要敢爲天下先,家國一體,沒有國哪有家。在這種文化影響下就是講“義”,像曉波形容我有“兩重”——重義氣、重面子。很多湖南人,特別像黃興變賣家產,支持辛亥革命,這種“破家爲國”的傳統讓湖南人會爲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互相幫扶,個人得失並不算什麼。

曉波開玩笑說我這個湖南人“不靠譜”,從商業角度來說確實不靠譜,但我認爲這纔是最靠譜的。其實商業中的很多機緣巧合都基於一種情懷,不管是創業情懷,還是家國情懷。

2015年我在救那家硅塑蓋板企業的時候,也有一段類似的故事。當時有人介紹給我一個做節能玻璃的研發團隊,首席科學家姓何,湖南永州道縣人,50年代從浙江大學物理系畢業,年紀很大了。團隊研發的玻璃具有節能和隔熱功能,在保證高透光率的前提下,隔離90%以上的靜紅外和有害紫外線,實現冬暖夏涼。現在玻璃佔新能源車的比例越來越大,接下來防曬、隔熱的需求就出來了。這項專利技術在未來用作汽車玻璃是最理想的。

我當時接觸這位科學家時,階段性成果已經出來了。但他說:“廖廠長,我現在已經熬不下去了。”爲了搞科研,他帶上自己的兒子,結果把家都折騰完了,高利貸債主找上了門。他遇到我時,已無路可走。

他告訴我,曾經法國某知名玻璃企業,在東南亞的一家分公司找到他想買斷專利,開價幾千萬美金。我問爲什麼不賣。他說:“中國人搞出來的技術賣給外國人,外國人反過來打中國人,這種事情我怎麼能幹?我只希望我們的技術能夠和國內自己的民族企業一起合作,將它產業化,讓整個玻璃行業和其他行業收益,提高中國人的話語權。”

他講得非常真誠。所以一開始我並沒有投資,僅僅是資助。每次給幾萬塊錢,到現在我也不清楚,也沒算過這筆賬到底支出了多少,至少先把基本生活解決掉,把每一次上萬塊的實驗解決掉吧。自然而然地我們就一起合作了,合作之後我又投入了大幾百萬。當然現在成果有了,但是現金流出現了問題,沒法量產,也就沒有收入。所以現在我想辦法把節能玻璃技術產業化,尋求合作伙伴和全球投資者。以我們的技術儲備支撐起一家節能玻璃行業的龍頭企業是絕對沒問題的。

▶▷62歲的廖廠長

我今年62歲了,本該是一個躺平的年紀,但在這個身不由己的商業世界裡,我只希望竭盡全力做完兩件事。

第一件事,使勁地賣茶油,把我們十八洞村的品牌做大做強。現在它不僅僅是湖南的十八洞村,也是中國的十八洞村乃至全世界的十八洞村。很多國外元首來到這裡考察,我想把它的茶油、臘肉、蠟染、苗繡都賣出去,壯大村集體企業,助力鄉村振興。

但現在的茶油銷售還是有一些困難。茶油是個好東西,我認爲茶油非常適合我們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煙點比橄欖油高得多,適合大火燒、炒、煎、炸。營養和橄欖油不分上下,甚至有些方面得更好。但茶油產量低,採摘也比較麻煩。那麼從採摘、加工到精煉,成本很高,導致了它的稀缺性,價格始終下不來。

雖然茶油貴,當地人知道是好東西,但想讓全國人民知道這是個好東西,就需要市場教育。我花那麼錢買你貴的產品,我的價值在哪裡?這個推廣和傳播需要投入巨大的時間和金錢。但不管誰來投,受益的將是整個行業。

前幾天曉波的篇文章,影響很大,幾百個留言,我一個個看了下來,很是感動。很多人對創業不易表示理解,表示支持,同時提出了很多好意見,包括市場定位,產品定位,包裝等等。確實,如果這個產品要走出湖南,面向各種不同的市場,對包裝都有不同的訴求。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金宇航,他最初的創業就是和吳曉波頻道合作開始的,他說曉波就是自己的“廖廠長”,說要幫我免費設計一套世界頂級的好包裝。

還有不少讀者建議從營養學和追求生活品質的人入手,比如養身羣體,健身羣體,他們對飲食要求比較高。以及考慮年輕人的消費渠道,不同產品容量對不同羣體和使用場景的影響等等。總之,提出了很多我認爲非常有建設性的建議,啓發很大。

接下來可能會進行一些合作,在現有包裝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銷售渠道和消費人羣再做一輪包裝。非常感謝關心我們、支持我們、鼓勵我們的朋友。這一趟真的不虛此行。

第二件事,我認爲實體纔是整個經濟體系中最基礎的、最有活力的、最具創造力的、最能夠產生利潤的,而無論多麼高端的製造,怎麼也離不開材料。

所以就是創造條件,尋找合作伙伴,把這個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節能玻璃技術商業化,也爲民族企業爭一份光。老爺子都80多歲了,他說“不把這個技術在國內商業化,死不瞑目”,那我自然要把這事兒也給做好。

整理|巴九靈|責任編輯|何夢飛

主編|何夢飛|圖源|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