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方債創新高 6成借新還舊
近年來,大陸面臨地方債務快速膨脹與村鎮銀行危機雙重挑戰,存在經濟結構轉型中的風險。(中新社)
近年來,大陸面臨地方債務快速膨脹與村鎮銀行危機雙重挑戰,存在經濟結構轉型中的風險隱患。2024年,大陸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總額達9.8兆元(人民幣,下同),創下歷史新高。其中61%的資金用於借新還舊,顯示地方債務結構性問題嚴重。
大陸地方政府過度依賴土地收入與基建投資,導致債務規模超過GDP的50%。房地產市場低迷及部分基建項目回報不足,使地方政府償債壓力持續增加。此外,部分村鎮銀行因內部管理混亂、高風險投資及資金鍊斷裂,爆發信用危機,如2022年河南村鎮銀行兌付風波,引發農村地區金融信任危機,顯示監管漏洞亟需修補。
據第一財經報導,債券分爲新增與再融資兩類,新增債券資金主要投入基建與民生專案,而再融資債券則專門用於償還到期債務。儘管大陸中央政府自2024年起允許新增「專項債券」置換隱性債務,但地方財政收入增長不如預期,債務問題仍難以緩解。
專家指出,地方政府透過展期降息等措施暫時緩解償債壓力,並挪出資金投入經濟復甦與民生保障,但這一模式難以持續。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認爲,地方專項債券範圍已擴大至市政建設、產業園區與交通基建,強化財政逆週期調節功能。然而,若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未來地方債務風險恐加劇。
同時,大陸中小銀行經營困境加劇,股權交易頻頻遇冷。據經濟觀察網報導,2025年1月,阿里資產交易平臺上多家村鎮銀行與農商行股權以「1元起拍」,但大多乏人問津。流拍現象在其他資產交易平臺如京東和地方產權交易所中亦頻繁出現,顯示市場對中小銀行未來經營信心不足。
在大陸經濟不振的背景下,據央視報導,大陸3、4日在北京舉行「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中共政治局常委蔡奇出席時強調,「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強化經濟宣傳和預期引導,提高輿情應對能力,營造團結奮進的主流輿論」;蔡奇也說,要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激發文藝創作生產活力,推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推旅遊業高質量發展,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