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媒:博士應聘中學教師 期待「鮎魚效應」煥發新的生機
大陸《工人日報》12日報導,近日廣東深圳「四大校」(深圳最好的四所中學)之一的某校教師職缺面試,生物學科目應聘者進入面試的有7個人,其中4個人是博士,而化學專業進入面試的應聘者全是博士。(示意圖,新華社)
大陸《工人日報》12日報導,近日廣東深圳「四大校」(深圳最好的四所中學)之一的某校教師職缺面試,生物學科目應聘者進入面試的有7個人,其中4個人是博士,而化學專業進入面試的應聘者全是博士,隨後「中學教師面試一半是博士」的話題迅速竄升到大陸社交媒體熱搜第一。他們進入教師隊伍後,很可能如「鮎魚」一般,攪活傳統教學模式,促進相關改革,令教育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7個人面試其中4個是博士,學校最後招聘的4個人裡3個是博士」——競爭如此激烈,令不少人咋舌,但實際上,近年來,各地中小學對高素質人才需求旺盛,不少海內外名校的博士、碩士畢業生涌入了教師隊伍,這是雙向選擇的結果。
資料顯示,大陸已有2846個區縣的預算安排,實現了「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準不低於當地公務員」,收入穩定、收入高、職業榮譽感等,都增強了中小學教師職位的吸引力,也讓「從教熱」持續升溫。
報導分析,衆所周知,名校博士、碩士生大多擁有豐富的學習經驗,在同等招聘條件下,競爭優勢往往更大。而且,這些高學歷畢業生往往非常年輕,思維活躍、知識面廣、創新能力強,他們進入教師隊伍後很可能如「鮎魚」一般,攪活傳統教學模式,促進相關改革,令教育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基礎不穩,大廈難立。中小學教育是在爲社會培養基礎性人才,關係着國家未來的發展命運。近年來,大陸基礎教育投入不斷加大,但人才力量薄弱,一些中小學教師知識結構陳舊,教學方法落後,素質教育能力欠缺等問題,仍有待突破。某種角度上,這也成爲「雙減」政策落地的攔路石之一。因此,中小學教師隊伍亟須補充高品質的新鮮血液,形成一股強大的衝擊力,推動教育改革不斷深化。
各地中小學在招攬大量高學歷畢業生後,要善於利用這些新鮮血液,鼓勵他們創新教學方法,認真落實「雙減」政策,突破「刷題」「題海」等套路,大力宣導因材施教、素質教育,激發中小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培養學生們的創新力、動手能力,爲大陸國家夯實基礎教育,培養更多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能夠在各行各業貢獻作爲的創新型人才。而這最終影響的,或許是整個國家的人口素質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