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扭轉信心缺「外力」?北大教授開藥方:從兩方面下手

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近日受訪時指出,可通過建立房屋儲備銀行、建立整體化債機制等內部調整方式來提振市場信心。(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近日受訪時指出,房地產行業下行以及地方財政收縮是影響社會信心的兩大因素。中國曾通過加入世貿組織這種「外力」扭轉了信心不足的趨勢,但目前缺少這種外力,但可通過建立房屋儲備銀行、建立整體化債機制等內部調整方式來提振市場信心。

澎湃新聞報導,姚洋指出存在兩個影響信心的問題,一是增長不均衡。近年來,與新質生產力關聯較大的部門,以及進出口數據增長相對較好,但房地產等傳統行業情況較差。

二是價格指數在下降。他說,儘管用通縮來形容當前中國經濟的狀態不太合適,但PPI已連續二十多個月負增長,CPI也在0附近波動。這表明,多數企業面臨價格下降的局面,比如,現在汽車的價格正大幅下降。PPI爲負時,整個社會的感受會比較差,這也是打擊信心的一個因素。

姚洋說,想要提升信心,應對症下藥從以上兩方面入手,特別是應該想辦法提升PPI,一個長期價格下降的環境是不可能給人信心的。1997年至2001年間,中國也曾面臨信心不足的問題,期間做了很多調整,比如加入世貿組織後經濟騰飛,這是外力的作用。但目前缺乏這種「外力」,只能從內部調整。房地產行業和地方財政都呈收縮狀態,不扭轉這兩個部門下跌的趨勢,社會需求就很難提高。

至於如何扭轉,姚洋認爲,發2兆元人民幣的國債供地方政府使用,或許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他還建議建立房屋儲備銀行。房地產轉型的方向是,政府收購其作爲保障房,這是一個長效機制,需要建立專門的保障制度。

收購保障房的錢從哪裡來?他說,不能一邊要求地方政府別借債,一邊要求地方政府收房。需要建立一個金融機制,比如建立房屋儲備銀行,並從這個銀行裡發一筆永續債,以較低的利率和較長的期限給地方政府貸款。地方政府收房後,可以儲備一段時間,再把房子作爲保障房賣出去。

他說,保障房是一個不賺錢的公益目標,需要用公共的手段去實施,用再貸款的方式去實施是不正確的。政府收購保障房後,能不能賣出去存在不確定性,爲了防止追責,地方政府不會作出向商業銀行貸款收購這樣的事情。

他表示,要落實政策,首先要把金融機制想好。如果大陸的中央政府不搭建一套可以落地的金融機制,地方政府是不知道該怎麼去落實政策的。而地方政府的債務化解也是同樣。地方政府的紀律需要加強,但去追討已有的債務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