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商品涌入歐 恐排擠我出口
學者憂心,若歐盟增加買進大陸商品,恐怕對臺灣同類商品的出口有排擠效應,進一步衝擊我出口能量。(新華社)
歷經7年談判,中國大陸與歐盟達成「中歐投資協定」,大陸開放讓歐洲廠商投資飛機制造、雲端服務、電動汽車等行業,大膽開放、大膽讓利,無疑是在美國新政府拜登上任前,搶先與歐洲打好關係、換取外交利益;學者憂心,美國川普任內與歐盟多國關係交惡,決定不與拜登「團結抗中」,若歐盟增加買進大陸商品,恐怕對臺灣同類商品的出口有排擠效應,進一步衝擊我出口能量。
臺經院研究員邱達生表示,川普任內對歐洲不友善,歐盟國家預期,拜登上任後從原先單邊貿易戰的壓力,改走圍堵方式對應大陸,即與歐盟籌組聯盟,在人權、地緣政治上制衡中國大陸。
歐盟現在打的如意算盤是,既然大陸頻頻向歐盟示好,不如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只要陸資肯投資歐洲,邱達生認爲,歐洲可望一掃新冠肺炎的陰霾,加速當地經濟復甦腳步,此外,歐洲得以進入大陸投資,可望拉擡東亞供應鏈的產業升級。
全球主要國家飽受疫情摧殘,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認爲,投資協議、供應鏈聯盟、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卻透過視訊,如火如荼展開,並未因疫情而降溫;雖然川普落選,劉大年表示,拜登心裡很清楚,美國民衆7成反中,川普對大陸強硬政策,是美國人民最支持他的地方,拜登上任後,疫情恐怕會讓他焦頭爛額,對大陸的政策短期內不會有太大改變。
陸、美、歐國際關係瞬息萬變,臺灣該如何自處?邱達生認爲,雖然兩岸關係降到冰點,但對臺灣處境並不悲觀,「兩岸政治緊張,但經貿關係還是很密切」,大陸對臺灣半導體、電子零組件的進口不減反增,臺灣唯有不斷提升科技、傳產供應鏈的位階、不被取代,當地緣政治來襲時,訂單纔不至於受到太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