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數」是散文或小說? 童偉格:所有的文學都是虛構

聯合報文學大獎昨舉行贈獎典禮,典禮後由評審盧郁佳(左起)、廖鹹浩、大獎得主童偉格、鍾文音、須文蔚對談「亂數」美學。記者邱德祥/攝影

小說家童偉格奪下第十一屆聯合報文學大獎的「拉波德氏亂數」,旁徵博引柯慈、莒哈絲等大師文本與經歷,文體橫跨小說和散文,讓讀者宛如走進迷宮,學者須文蔚形容閱讀過程「必須不斷google才能勉強理解」。贈獎典禮之後舉行的「高峰對談」,便以「走在霧中」爲題找來楊照與須文蔚、廖鹹浩、盧郁佳、鍾文音等學者作家,與童偉格對談此一「亂數」美學。作家鍾文音認爲,閱讀此書必須慢讀與具備「讀經之眼」,便能讀出文字中被壓縮的「荒原」人生困境、以及對疫後世界的精準預言。

「童偉格的書太慢、但生命太快。」鍾文音認爲童偉格的作品有一種「無懈可及的荒境」,總能捕捉到荒涼、生命盡頭的感覺,在疫後閱讀「拉波德氏亂數」更有一種「劫後之感」。閱讀此書最困難的是「文本中的文本」,作者設置了無數障礙,讓讀者「非常難以前進」,文本承載的幽靈船互相碰撞,讀者必須透過「讀經之眼」慢速咀嚼和詮釋,獨自一人走向迷宮的盡頭。

詩人、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廖鹹浩也曾在童偉格故鄉萬里求學,他形容萬里的確蘊藏童偉格筆下的「荒境感」。童偉格小說呈現的更是一種「形而上絕境」,書中多位主角都在努力逃難、找到重生,卻又不斷落入循環,「人的活着就是等待被審判。」他認爲「拉波德氏亂數」可被視爲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預言。作家盧郁佳也認爲,此書把「大屠殺」變成人類重複循環的永恆,「這不只是大屠殺,還是當代的預言」。

臺師大文學院院長鬚文蔚表示,不少亞洲學者觀察發現「臺灣現代小說唯白色恐怖是問」,疑惑「白色恐怖成爲一種主旋律?」但童偉格跳出「主旋律」而跟國際對話,雖然「必須不斷Google才能勉強理解」。楊照則引中研院院士王德威之語形容此書「高中以上,有耐心閱讀就能讀懂」,戲稱這是王德威「史上最大的失言」。

童偉格則以自己寫作此書的動機作爲回答。五年前,他在德國當駐村作家時,來到奧斯威辛集中營。當他走到骨灰池的那一刻,天氣剛好放晴,燦爛的陽光下樹葉紛紛墜落,「我呆住了,這個景象實在太美了」。但他隨即發現這樣的形容太不恰當,「怎麼可以用『美』形容受難之地」。「時間作了我們不太能理解的工作」,「不知道該如何理解這種美」就成爲他創作「拉波德氏亂數」的起心與動念。那時他剛讀完大量白色恐怖文選,質疑是否可以用美學來評判受難者講述的受難經驗,「審美的考量會不會是對歷史真相的批判」,他決定用一本書的篇幅來回應此一大哉問。

至於「拉波德氏亂數」究竟是散文還是小說?「對我來說,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虛構。」童偉格希望此書被理解爲小說,但認爲小說或散文的界線其實並不存在,「即使是紀實文學,也是經過虛構的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