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快跑”登陸廣州 企業角逐自動駕駛

本報記者 陳靖斌 廣州報道

百度旗下的自動駕駛出租車“蘿蔔快跑”繼武漢後,正式在廣州投入運營。

作爲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省廣州市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着自動駕駛汽車的試驗。截至目前,廣州市已經開放了827條自動駕駛測試道路,包括南沙港快速全段、從埔高速一期等,覆蓋單向里程約1666公里,涉及6個行政區,爲自動駕駛汽車提供了廣泛的測試場景。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表示,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應用標誌着該技術從研發階段向實際應用階段的轉變。這一趨勢預示着未來的汽車將更加智能化和網聯化,自動駕駛將成爲全球汽車行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廣州政策寬鬆助力發展

作爲改革開放的先行城市之一,廣州的自動駕駛技術早已在街頭“百花齊放”。實際上,除了蘿蔔快跑之外,已有15家企業在廣州開展不同級別的道路測試和載客、載貨、編隊、遠程等L3、L4高級別測試活動。參與企業包括小馬智行、文遠知行、沃芽科技(滴滴)、安途智行等國內自動駕駛領軍企業,以及廣汽集團、小鵬汽車等車企和廣州公交集團等運營商。

廣汽集團旗下的智慧出行平臺如祺出行,是其中一員。作爲推動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的先鋒,如祺出行在2022年推出了開放式Robotaxi運營科技平臺,成爲全球首個實現有人駕駛網約車與Robotaxi服務商業化混合運營的平臺。當前,如祺Robotaxi已在廣州和深圳的中心城區提供服務。

除了自營的Robotaxi,如祺出行的Robotaxi運營科技平臺還接入了包括廣汽研究院和小馬智行在內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截至2023年12月31日,如祺Robotaxi累計運營20080小時,覆蓋545個站點,安全試運營里程達450699公里。

小馬智行是這一領域的有力競爭者。小馬智行副總裁、Robotaxi自動駕駛出行業務負責人張寧表示:“小馬智行已進入全車無人運營階段,是全球少數幾家實現常態化、規模化全無人自動駕駛對外運營的公司。接下來,企業需要無人化技術能力、政策支持、量產能力、規模化運營和產業鏈合作這五大要素共同推動,才能實現大規模商業化。”

早在2018年12月,小馬智行推出了國內首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小馬智行PonyPilot。2023年6月,小馬智行完成了業內首個10小時全自動駕駛雙城(北京+廣州)直播。

小馬智行的快速發展也得益於廣州寬鬆的自動駕駛政策環境。7月5日,廣州市交通運輸局在迴應《關於在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周邊擴大開放自動駕駛測試道路的提案》時表示,自2018年以來,廣州市陸續出臺自動駕駛相關政策,積極開展道路測試、示範運營及應用工作,多項舉措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爲行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持。

王鵬指出,廣州市對自動駕駛測試的寬鬆政策爲企業提供了良好的測試環境和發展空間。這種政策氛圍降低了企業測試自動駕駛技術的門檻和成本,鼓勵了更多的創新和實踐。

王鵬具體解釋道:“這種政策有助於企業加速技術迭代和產品優化,縮短產品研發週期,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寬鬆的政策環境也有助於吸引更多的投資和人才,推動企業的快速發展和壯大。這是企業在當前階段的重要機遇,可以充分利用政策優勢,加速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事實上,這也體現了中國自身的發展優勢。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張翔告訴記者,中國的優勢在於智能網聯汽車與新能源的結合。與燃油車相比,新能源汽車的智能網聯開發更爲容易。

“因爲燃油車的技術壟斷嚴重,很多技術不開放且控制複雜。而中國車企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方面具備優勢,掌握了核心技術,國際車企與中國新能源的技術水平差距較大。此外,中國的智能網聯與互聯網、雲服務以及大數據息息相關,基礎設施也非常完善。中國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生態系統,互聯網規模全球最大,自動駕駛公司在中國具備先發優勢,這也是國外所欠缺的。”張翔表示。

自動駕駛商業化仍存難點

“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將推動汽車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核心部件的研發和生產,促進高精度地圖、車聯網、雲計算等相關產業鏈的發展。”王鵬表示。

然而,隨着智能駕駛技術在全國範圍內加速商業化落地,低成本、高質量、規模化的數據源成爲持續推動技術迭代升級的關鍵。然而,自動駕駛技術的高投入成本一直是企業面臨的重大挑戰。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打造出行服務平臺是實現持續盈利的有效途徑。

張寧向記者坦言,要實現自動駕駛出租車的規模化商業化運營,單一城市需要投放500至1000輛,才能達到收支平衡。自動駕駛出租車運營背後,企業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如調度系統、地勤養護體系等。

“我們曾測算過,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中,當投放量達到1000輛時,運營才能實現盈虧平衡。越過這個點,每增加一輛車,單位成本會降低,毛利率提升,進入正向的自我造血階段。”張寧表示。

如祺出行CTO宋德強則指出,從成本、效率和質量等多維度評估,出行服務平臺能高效推動智能駕駛研發和迭代,是優質的數據源。

此外,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也指出,自動駕駛技術普及面臨的主要瓶頸包括技術可靠性、法規限制、基礎設施配套、公衆接受度和數據安全問題。

“在技術層面,需要持續研發投入,尤其是處理極端天氣和複雜交通情況的能力。法規方面,需要建立統一的國際標準和跨區域互認機制,簡化測試和運營許可流程。基礎設施上,需要建設智能交通系統,提供高精度地圖和通信網絡支持。在社會層面,應加強公衆教育,提高對自動駕駛技術的認知和信任。數據安全方面,需要構建健全的數據保護體系,防止信息泄露和濫用。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和學術界共同合作,通過技術創新、政策引導和市場培育逐步克服這些挑戰。”洪勇表示。

(編輯:趙毅 審覈: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