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己能地酒之旅「格外品」製造農酒雙贏 恆器製酒翻轉地瓜與多元農產、培養未來市場

【撰文/吳秉容、陳大中 攝影/吳尚鴻】

雲林水林「臺農57號」地瓜遠近馳名,略含鹽分的土質與海風吹拂,造就肉質軟Q帶勁、口感香甜綿密的地瓜,這風頭水尾之地的強韌滋味,在2百公里開外的桃園蘆竹,竟能得到進一步昇華!拐進蘆竹番仔厝福德宮一旁小弄,眼前是幾座外觀相似的鐵皮庫房,「恆器制酒」酒廠創辦人羅己能等在其中一棟前面,旁邊另一棟鐵皮屋則是制酒場。他中等身型,身着黑夾克與深色襯衫,戴着黑細框眼鏡,低調的穿着、低調的所在,近年屢次斬獲國際大獎的「臺農57號」地瓜酒就在此釀造蒸餾,甚至搭配不同水果「格外品」釀造酒品,開創出獨特風味。

「我想做酒,決定就從地瓜開始着手。」從羅己能自學制酒至今約12年,談起初心,必須勾起更遠的回憶伏流。上世紀90年代高中畢業,他便赴日本留學,並在當地就業,在一次交際應酬中喝到九州鹿兒島著名的地瓜燒酎(蒸餾酒),他略帶靦腆的形容:「當時喝到也沒有別的想法,就覺得那酒不錯,聞起來很香、喝起來甜甜的,對我這種不會喝酒的人,算很快就接受的東西啦!」

旅外多年後返臺,他協助家中板金機械產業,不料十多年前一場車禍改變他的人生軌跡。當時羅己能的母親受傷嚴重,住進加護病房,無常讓人陷入不安,卻也令他沉思:「我突然覺得人是很脆弱的,那到底有什麼可以留下來?」科技不斷髮展,機器設備多年後只會是一堆廢鐵,羅己能希望自己生產「能夠傳承下去」的東西。而酒類產品愈放愈陳、越陳越香,往昔品嚐地瓜燒酎的美好記憶浮現腦海。

「恆器制酒」酒廠一年進貨約60噸的臺農57號格外品,並將其加工制酒,提供賣相不佳、大小不符市場需求的在地農產品去化管道。

番薯仔囝要讓地瓜酒出頭天 惜食收購「格外品」釀造重生

公賣局時代沒有地瓜酒,目前亦非酒類市場主流,羅己能帶着使命感說:「我的感覺是韓國跟日本都有地瓜酒,臺灣爲什麼不行?臺灣的形狀像地瓜、臺灣地瓜產量這麼大、臺灣人又到處說自己『番薯仔囝』,所以地瓜是不是臺灣代表性的東西?我就想挑戰這個還沒有被看到的市場。」地瓜臺語「番薯」(臺羅拼音han-tsî)的諧音與對於「傳承」的理念,「恆器制酒」的品牌名稱恰能兼顧二者。

創業初始並不如想像般容易,地瓜原料的尋訪過程幾經波折,「我一開始找不到人供應我地瓜,新北金山地瓜量不大、桃園新屋地瓜單價高、南投竹山地瓜當地都不夠賣了,再來找到瓜瓜園,運氣不好那時候不是產季,沒有地瓜可以供應給我。」

羅己能在網路上查詢到雲林水林鄉大面積種植「臺農57號」地瓜的農友李志榮,而釀酒用的地瓜不在乎外觀,只需品質無虞,「我就跟他說不用漂亮的,但是不要蟲蛀、爛果」,與雲林水林最出名、全國最大宗的臺農57號地瓜牽繫深厚緣分;採購「不漂亮的地瓜」這種惜食概念,也是他往後在地瓜外嘗試許多原物料的共通精神。

閒聊片刻,羅己能迫不及待引領我們前往酒廠生產區,生產區前方用於卸載貨的空地擺放着三大袋5、6百公斤重的臺農57號地瓜,皆爲「格外品」。所謂格外品是指「市場規格外,但品質無虞的農產品」,包括過大過小、賣相不佳,並不等同於瑕疵品、次級品。他拿起一塊格外碩大、無法一手掌握的地瓜解釋,「臺灣大概有9千公頃在種地瓜,每1公頃的產量將近3萬公斤,當中有30%左右會變成格外品,這些格外品流到消費市場,大家都不會買,但是它其實是有加工價值的。」

恆器制酒目前每月生產約2,500瓶原酒,羅己能(右)表示將擴大產能規模並加強行銷宣傳,讓人認識酒廠經營理念。左爲廠長朱弼謙。

導入機器設備爲效率 順應環境、自然醱酵是堅持

羅己能表示,當初依靠網路自學制酒,在4、5坪大小的廚房進行實驗,沒有機器助力,凡事親力親爲,正因如此,正式設廠後他特別重視減輕作業上的負擔;酒廠經營至今,已發展爲7人團隊、百坪大小,過程中他逐步購買機器設備,期盼酒廠人員工作時,能將精力放在研發製程等相對有趣、有價值感的部分,「我們是一個跟產地、在地相關的產業,東西做起來應該要有樂趣纔有存在意義吧。」

羅己能從清洗地瓜開始完整介紹恆器地瓜酒產製流程,他苦笑回憶:「剛開始個人實驗的時候,只能拿菜瓜布不停地刷、不停地刷,1百公斤的地瓜一個上午刷不完。」如今利用蔬果清洗機,洗成30公斤地瓜只要2分鐘;第二階段蒸煮,過去使用層層蒸籠,上下受熱不均,過程需人工看顧、隨時換層,到蒸熟需時3小時,現在購置大型多層蒸包機,機器內受熱均勻快速,不僅時間少一半以上,更省去看顧人力。他指着閒置一旁的不鏽鋼蒸籠煞有介事說:「哪天我酒廠開不起,直接拿來辦桌或賣碗粿都可以。」

羅己能雙手端起一盤稍微放涼的帶皮熟地瓜,將其分批倒入攪拌機,一塊塊地瓜快速化爲薯泥,濃稠程度甚至像麪糰,地瓜甜香涌入鼻腔。「我一開始是用手捏,後來受不了拿電鑽去打,結果打到壞掉,因爲地瓜黏稠性太高了。」他說,這具攪拌機來自靈光一閃:「在路邊看到有人在賣水泥攪拌機,就找工廠把材質從會生鏽的鐵材全部換成不鏽鋼,變成現在的地瓜攪拌機。」待攪拌器裝滿地瓜泥,羅己能直接倒入購自日本的曲粉,與地瓜充分混合;這個作法與日本地瓜燒酎會先製作米曲養「酒母」,再放入地瓜一同醱酵頗爲不同。

清洗地瓜/從手工刷洗到使用全不鏽鋼蔬果清洗機,能於1小時內將約500公斤的地瓜清洗乾淨,大幅提升作業效率。

攪拌/經過改造的水泥攪拌機一次可以處理180公斤的地瓜,相較一般麪糰攪拌機僅能處理50公斤的地瓜,量能更大。

對於醱酵制酒,羅己能有自己的釀造哲學,「你要遷就這個環境做出適合你的酒,纔是對的。而不是讓環境被你改造後,做出不適合你的酒。」他並不採用電子控溫醱酵,僅注意通風避免廠房內溫度過高,造成酵母菌死亡、出酒率太低。實驗超過十年,羅己能發現長時間醱酵再蒸出的酒風味更佳,目前恆器地瓜酒會在醱酵桶中50多天再蒸餾,同時他和團隊也在研究如何縮短時間,提升生產效率。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