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當代藝術館展出【蒼生問-張耀煌@羅馬】
本展覽專案由羅馬首都文化遺產管理局負責宣傳,威尼斯PDG Arte Communications共同籌辦,希望藉此匯聚分屬於水都威尼斯與首都羅馬的藝術視野,透過兩個城市的合作,將國際藝術能量輻射至整個義大利。威尼斯與羅馬共享深厚的歷史與藝術傳承,古來已有密切的關聯,如今更需共同注入當代藝術的新活水並讓其發聲。這兩個國際名城,除了用心保存歷史文化資產、向國際宣傳雙方各項自營計劃,雙方也同時關注於發掘和推廣新的藝術文化資源。
早在1995年,保羅.德格蘭蒂斯便開始推動此計劃,他努力協助許多國家參與威尼斯雙年展,進而促成了雙年展戶外展場及更多國家館的增設。他相信,作品的新生命,發生在從一個城市轉到下一個城市,或從一個空間移到下一個空間的路上;從威尼斯到羅馬當代館的這個專案中,應邀進駐的藝術家們將會賦予作品更豐富的意義,提供全新的文本給羅馬的新觀衆。
「國際透視:從威尼斯雙年展到羅馬當代藝術館」專案的第二檔次爲「蒼生問:張耀煌@羅馬」展,本展策展人爲石瑞仁與張馨文,原案規劃爲臺北當代藝術館,協辦單位包括當代藝術基金會及美德文化藝術基金會。
在羅馬當代藝術館的特斯塔西奧區—帕蘭德館區,張耀煌將進駐這個挑高12米,曾經是古羅馬屠宰場的藝術空間,展開就地創作行動。此次現場創作,將以水墨畫爲主要媒材和形式,除了一面延伸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蒼生問」的主題概念繼續發揮,也將斟酌現場的空間特質和歷史情境,發展成據地型的水墨空間裝置,另外,從威尼斯開放展專程轉運至此的三件大型鐵雕作品,也將結合現場的水墨畫作,成爲從平面串聯到立體到空間的表現性元素。
在去年第五十六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張耀煌在聖瑪利亞聖殤學院以「蒼生問」爲題進行探求,針對展場創作了一系列從有意識之個體面貌,到無意識之人性表現的水墨畫與多媒體裝置。張耀煌的水墨畫人像和動物,充斥整個展場空間,佈滿了所有窗戶、大門、天花板和地面,展現了衆生的多元樣貌與生命提問之同時,也對照了神性、人性和動物性的異同。
張耀煌透過這些冥想般的人類和動物畫像,詮釋衆生樣相,也涵納了自身生命所經歷的拒斥、掙扎、愛恨…種種情感。衆生畫像的複雜度與豐富性或許是個挑戰,卻也因其鮮明的個人繪畫風格而形成統一感和凝聚力。聖殤學院現場創作的這些衆生相作品,與前方的聖瑪利亞大教堂產生一種精神性的聯結,教人追想過往、現在與未來,也關注這世上不斷演出的偉大與尋凡、成就與失敗。
近年張耀煌陸續於世界各地展出,隨着展覽的格局加大,他所面對的挑戰也就愈發艱難。自第五十六屆威尼斯雙年展起,張耀煌開始創作更大型、且針對場域特性的作品,爲的就是要與展場的歷史文本產生共鳴,並與觀者進行互動與對話。
這次在羅馬當代藝術館—帕蘭德展覽館的個展,對張耀煌的身心兩方面來說,都是更上一層的挑戰。他在展場就地完成的水墨畫作,張張長達十至二十公尺,這些畫自天花板高低有致地垂落下來,一方面呼應了傳統中國山水畫傾瀉不止的飛瀑,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引導觀衆在人海中蜿蜒前進的生命迷宮。
充滿展場的無數人類與動物面相,宛如「另類臉書」的世界,營造出一種生命對話與互動的氛圍,這個空間,曾經是一座古代屠宰場,如今卻已轉化成爲一間當代藝術展覽館。張耀煌的水墨空間裝置,呼應屠宰場裡的驚悚恐怖與生命無常,也試圖對發生在上個世紀兩次大戰中的大屠殺致上哀悼之情,將衆生的痛苦昇華爲藝術的表現與情感的共鳴。
在這些水墨空間裝置中,張耀煌搭配使用的鏽色鐵雕人像作品,也強調了謙卑的物性,而提醒着人們萬物終將衰敗且迴歸自然的意涵。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張耀煌的藝術生涯並不是突然鵲起,在成爲藝術家的旅途上,他的經歷其實可稱坎坷。但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說法倒很適用於形容他的藝術追求,因爲他無論走哪一條路,最後都似乎又帶他回到成爲藝術家的夢想。
他起伏變化的商場生涯和個人經歷,使他的藝術充滿故事與情感,揮灑強而有力的筆觸,張耀煌將自己最大的生命願景傾注於藝術創作中,本次展覽所賴以呈現的,正是一股不斷超越自我的意志和熱情。
【蒼生問-張耀煌@羅馬】
展期:6月24 日~8月28日
展場;MACRO Testaccio – La Pelanda
羅馬當代藝術館 特斯塔西奧區—帕蘭德展覽館
地址:Teatro Studio Uno, Piazza Orazio Giustiniani 4, 00153 R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