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民權鬥士:檢討體制、修言論自由法令
馬來西亞首相安華。法新社
馬來西亞首相安華執政週年,前公正黨副主席、民權鬥士蔡添強雖與安華分道揚鑣,仍關注大馬民主發展,期盼安華能從體制上修正言論自由法令,而非仰賴個別政治人物對言論自由的寬容。
蔡添強(Tian Chua)曾爲大馬民主政治發展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年輕時代是積極的民權運動鬥士,大馬烈火莫熄、乾淨與公平選舉聯盟(Bersih)等街頭集會抗爭都少不了蔡添強身影,也是重要的華裔領袖。
他年輕時與當時在巫統主導的「國民陣線」政府下街頭抗爭,多次𨱍鐺入獄,但也曾任兩屆國會議員,落實爲民爭取權益的政治理念。之後,蔡添強因堅持理念執意於2022年以無黨籍身分違紀參選國會議員,最終未當選,還被人民公正黨開除黨籍。
這位人民公正黨創黨元老曾戰功彪炳,更與現任首相安華有革命同志情誼,最終卻不敵政治現實,從絢爛歸於平靜,重新思考馬來西亞民主發展的漫漫長路。
始終站在街頭第一線的蔡添強面對人生大起大落,如今雖屆花甲之年,他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仍不改對政治抱持的道德理想主義色彩,堅持君子之爭,娓娓道出對昔日盟友安華團結政府在言論與新聞自由的期許。
蔡添強表示,大馬的言論、新聞與出版等法令嚴格管制任何違法言論或出版品,也曾有些事件是未被媒體報導或被壓制未能曝光,社會大衆未享有知情權利,幸經社運團體30年來不斷走上街頭爭取權益,迫使主流媒體或官方控制媒體慢慢打開言論尺度。
2018年是大馬有史以來首度的政權輪替,社羣媒體百花齊放,朝野政黨都各出奇招爭取選民支持,公民閱聽角度多元,擺脫媒體的意識形態。
蔡添強認爲,即便歷經最近5年發展,並未使實質的言論自由或新聞自由邁進一大步,反而是安華執政迄今似乎「倒退嚕」,藉着打擊假新聞、觸及敏感的3R(種族、宗教與王室)言論威脅國家和諧與福祉,「這一年來被封鎖的媒體,還多過被人民用選票推翻的『國民陣線』時代的納吉(Najib Razak)政府」。
他以臺灣30幾年前爭取言論自由的鄭南榕爲例,認爲不能把打壓言論或新聞自由作爲藉口,說成是要避免出現對社會有害的言論。
蔡添強說,雖然有些被封殺的言論提供給閱聽人的資料未必正確,但很多被封殺的言論是反對黨的言論。因此,以安華領導的團結政府來說,新聞與言論自由是呈現倒退情形,很多諸如印刷法令、多媒體法令與煽動法令等都未修改,迄今仍適用於大馬人民。
他認爲,這些法令可能有當時的立法背景,但換到今日時空,多半需要重新檢討並修正,因此「這些法令都需要從體制上徹底檢討」,但安華政府執政已週年,卻未見思考這個屬於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課題。
蔡添強受訪說,如今邁入數位媒體時代,傳統主流媒體與社羣媒體的言論與新聞自由的界線在哪裡,需要經由社會包括馬來、華人與印度族羣充分討論溝通,瞭解彼此的言論界線,「如果各族羣有一致的共識,就能開拓『自由』」。
社運與民權運動老兵蔡添強強調,團結政府如要繼往開來,就要從體制上改變出發,纔是負責任因應言論與新聞自由的標本兼治之道,而非任憑個別政治領袖對言論自由的「寬容度」,對於部分攻訐或不實言論給予相當大程度的「容忍」,但如果換人領導,言論尺度又不相同,讓那條言論自由「紅線」不斷在言論自由光譜中左右挪移而沒有標準。
大馬媒體去年底引述安華談話報導,新聞自由對他而言不是一個課題,如果涉及種族和政治議題,就不認爲能犧牲國家安全,有些人刻意發表不實言論,就不是言論自由。
安華認爲,雖然政府提供言論自由的空間,但仍需維護國家的民主體制,有些人不可以刻意超越界線。
另外,無國界記者組織(RSF)去年5月發佈2023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馬來西亞從2022年的113名上升40名,進步到73名,新聞自由指數達到62.8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