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也淪陷了

● 作者 | 林川 來源 | 品牌頭版

在網絡世界裡,品牌廣告彷彿天使和惡魔的共同體,你永遠不知道它會滑向哪一邊。

當我們在讚歎麥當勞的海報多麼驚豔時,卻不知道,在另一個平行的網路空間,低俗也會和麥當勞掛鉤。

玩“同妻”梗的麥當勞,真讓人下頭

最近,有人發現麥當勞在抖音發佈了這樣一支短視頻,內容實在令人咂舌。

整個故事邏輯大家都看明白了吧?但這不到一分半時長的滿滿槽點,我想每個人都像我黑人問號臉吧?

槽點一:一個陌生男人偷拍女生,還要發給自己朋友,這算侵犯隱私吧?

槽點二:伸手去拿不認識女生盤子裡的食物,這算不尊重別人吧?

槽點三:男生有女朋友,卻還向另一個男生拋媚眼要微信,這是出軌吧?而且男生還穿了彩虹背心,這暗示不要太明顯。

槽點四:對男朋友的所作所爲毫不知情的女孩子,這是被騙感情了吧?

騷擾、冒犯、劈腿、同妻……這麼多廣告營銷中的禁忌,竟然同時出現在了麥當勞的廣告片裡,還是官方註冊的賬號發的,就問麥當勞,你是不是被下降頭了?

可能有人覺得我太敏感,想多了,但是在評論區,小編可是在也玩梗,甚至還洋洋自得呢!

特別是玩“同妻”梗,拿同妻的痛處來開玩笑,更是點燃了很多人的憤怒之火,在抖音評論區甚至到麥當勞的官方微博裡聲討。

目前,在網友的一片罵聲中,麥當勞抖音視頻已經被刪除。同時被刪掉的,還有微博裡留言比較多的微博。

但純粹的刪微博哪裡能堵住悠悠之口呢?麥當勞官微評論區,幾乎都是網友要求道歉的聲音。

關注LGBT議題的營銷,

怎麼這麼容易翻車?

近年來,隨着大衆對LGBT相關議題接受程度的提高,我們會發現許多品牌在營銷推廣中會開始涉及相關話題,或隱晦,或直白。

比如臺灣麥當勞在2016年推出了一支關於“同志”的廣告片《接納》。兒子在麥當勞咖啡杯上寫下“我喜歡男生”,向父親坦白自己是同性戀,而父親則將其補充成“我接受你喜歡男生”,整個廣告美好而感人。

天貓2020年貨節的廣告中,出現了一名年輕男子在春節假期將另一名男子帶到家中吃飯的情節,通過家人做出的不同反應,隱晦地表達了“同志”話題,引發了廣泛關注。鳳凰網更是稱,這是大陸主流廠商廣告中首次出現"同志"情節。

隨後,在2020年的天貓七夕節廣告片中,再次出現了兩個男生碰杯的畫面,其“情侶”關係不言而喻,並再次迎來一片讚譽。

然而與天貓形成鮮明的是,卡地亞在七夕廣告中同樣加入了“同性情侶”的元素,結果卻翻車了。

在被網友指出“廣告支持LGBT羣體”後,卡地亞竟然在店鋪首頁將廣告中的兩位男性描述爲“父子”,就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讓人大惑不解。

既想拍彩虹廣告表現品牌的包容博好感,又怕不被主流社會接受,生生把“同志情”掰成“父子情”,卡地亞這波操作,真是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

同樣翻車的還有2020年百威拍攝的一支支持LGBT的彩虹廣告。

片子通過微醺的氛圍營造、曖昧的眼神交流,更爲直觀地表現了兩個男性彼此之間的愛慕之意。但卻依然暴露出了“同妻”的社會問題,出現了和麥當勞廣告一樣的迷之價值導向。這可以說不是在讚美男同性戀者,而是間接給他們抹黑了。

所以,我們看到,儘管天貓在2020年貨節廣告中開了一個好頭,但隨後效仿的廣告商卻紛紛折戟。要麼品牌瞻前顧後,不敢大方表達支持LGBT的態度,兩頭不討好;要麼對LGBT背後的社會問題一知半解,觸雷在所難免。

涉及LGBT議題的品牌營銷,依然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命題。

短視頻廣告,

在有趣和惡俗之間反覆橫跳

當然,再回到麥當勞玩梗“同妻”的廣告片,其實很難將其定義爲一支彩虹片,片子更多是用一種調侃的方式,達到吸引眼球的目的。

這其實與這支短視頻發佈媒體平臺的傳播規律不無關係,也可以解答爲什麼麥當勞的廣告有時候賞心悅目,有時候又那麼低俗不堪。

對於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其內容往往爲了快速吸引用戶注意力,必須在短時間內實現高速輸出,每一秒鐘都搶奪用戶眼球。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土味、沙雕、鬼畜通常是短視頻內容的特點。

但這也容易讓短視頻內容滑向另一個極端,就是惡俗。

土味、色情、低級、惡俗一直是短視頻平臺被人詬病的地方,而這些弊端也開始逐漸毒害到品牌營銷內部。

殊不知路易威登去年在小紅書的直播首秀,因爲過於土味而讓人大跌眼鏡,讓一個奢侈品牌和“土”、“鄉村風”、“像在民工房直播”等詞彙有了關聯。

更別提一個個因爲低俗的短視頻廣告而被網友瘋狂吐槽的知名品牌。

全棉時代的卸妝巾廣告,拍出了一個“女生卸妝後變成男生嚇跑跟蹤狂”的惡臭劇情,看似風趣幽默,卻是對女性極大的不尊重,也是對男性容貌的侮辱。

京東金融編出了“飛機上有錢老闆幫農民工借貸幫其升艙解圍”的感人情節,以此推廣借貸業務,整個故事毫無邏輯,惡俗不堪。

360借條廣告更是講了一個“漂亮空姐逼迫老農借貸,有了信用額度才答應和其交往”的愛情故事,簡直毀人三觀。

這樣的低俗廣告爲什麼一個接一個地出現?

在我看來,因爲運營者陷入了短視頻內容的怪圈裡。

爲了讓一個短視頻內容有趣,策劃者往往苦思冥想,玩段子,拋熱梗,造衝突,刺激眼球,引導情緒。但他們卻忽視品牌廣告背後的營銷邏輯,以及品牌所需要的的正向價值引導,從而讓有趣變成了低俗,讓玩笑變成了玩火。

最後,我想說,短視頻平臺自然是品牌不能忽視的營銷陣地,它可以讓品牌俯下身來,以接地氣的姿態平等地和消費者對話、互動。

但是,接地氣,是生活化、人性化的溝通,而不是讓品牌變得平庸,俗不可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