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牛背上的電站

“犛牛背上的電站”是近年來國網紹興供電公司對口支援西藏那曲電網建設的公益項目,在對該地區升級改造的同時,以公益捐贈方式爲西藏那曲熱薩村、勒加庫村等地提供光伏電源,讓“四處遷徙”的牧民正常用電。

據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電網完成投資近800億元,幾十萬名電力建設者迎風雪、抗缺氧、戰嚴寒,挑戰生命極限、克服重重困難,建成青藏、川藏、藏中、阿里聯網工程4條電力天路,開展新一輪農網升級改造、“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電網建設等,建成覆蓋全區74個縣(市、區)的西藏統一電網,全面提升農村電網供電保障能力,真正實現了電路通、民心通、致富通。

每年5月中上旬到6月中下旬,是西藏那曲冬蟲夏草採挖的季節。牧民一年之中總會有四五個月遠離定居點,到夏季牧場放牧或到海拔較高的山坡上採挖蟲草。如何讓遊牧點的帳篷內正常用電成爲亟待解決的問題。

爲方便採集蟲草,今年的採挖季,那曲市扎拉鄉次桑拉姆一家將營地臨時建在海拔4500米的山谷平坦地帶上。但與過去臨時營地沒有電源不同,這次蟲草採集結束回到營地後,溫暖的燈光已把帳篷點亮。

國家電網電池儲能技術實驗室共享(浙江)實驗室主任董棟表示,“犛牛背上的電站”即移動式光伏電源,根據遊牧遷徙的便攜需要,結合當地的天氣、海拔等,定向開發適用於高原氣候的光伏發電裝置及儲能電池,不用額外支架就能直接綁在犛牛背上運輸。

“西藏作爲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供給基地,水、光、風、地熱等清潔能源品類齊全,開發優勢顯著,開發潛力巨大。”董棟表示,“光伏+儲能”系統具有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優點,通過太陽能發電,降低了碳排放,可以把當地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

如今,“犛牛背上的電站”已經發展到第三代,升級後的儲能設備增加了蜂鳴提醒、降溫風扇、電壓監控系統,重量也大幅下降,且可摺疊、易攜帶,不到2週歲的未成年小犛牛都可以輕鬆馱動。

6月下旬,國網紹興供電公司援藏幹部高森、劉光輝等一行工作人員帶着“犛牛背上的電站”來到海拔4500米的西藏那曲市扎拉鄉蟲草採挖營地,爲熱薩村部分牧民的臨時帳篷帶來了更加清潔、便捷、可靠的能源。

“3年來,作爲負責人,我14次往返試點村熱薩村,協調物資運輸、安裝調試、後期維保等工作,與當地牧民結下了深厚友誼。”高森告訴記者,最新升級的第三代設備更適應高原氣候,符合藏區牧民實際遊牧需求及西藏當地氣象條件和地域特徵。西藏陽光強烈,傳統顯示屏幕不易看到電量顯示,而第三代移動式光伏電站具備持續性蜂鳴功能,能提醒牧民及時充電。同時,升級後的電站還可有效緩解溫差對設備帶來的損耗,使用時間更持久。

“有了這個設備,物資的保鮮和日常的生活都更有保障了。”次桑拉姆對新款設備稱讚有加。夜幕降臨,移動式光伏電站讓臨時營地逐漸被溫暖的燈光籠罩,村民們圍着燈火唱起了歌、跳起了舞。

從“浙”到“那”,光明的腳步仍在延續。高森告訴記者,隨着35臺第三代移動式光伏電站捐贈至那曲市比如縣熱薩村,“犛牛背上的電站”項目已累計捐贈百餘套光伏電站,正式實現熱薩村補充用電的全覆蓋。同時,國網紹興供電公司的志願者們還將對三代移動光伏設備的受贈牧民開展用電知識和設備運維的培訓,以實際行動接力照亮雪域高原。 (經濟日報記者 李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