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佈252位院士名單,9名華人學者入選,顏寧、李飛飛領銜

對於傑出的科研學術工作者,我們一般都會授予他們較高的頭銜或榮譽。不論是國內,亦或是國外,均是如此。

比如在國內,院士頭銜就是衆多科研學術工作者所向往的榮譽。不過也正是因爲這些榮譽的高含金量,所以每次增選都存在着特別激烈的競爭。

而這種競爭不僅在國內院士增選存在,在其他國家的類似院士增選中也存在這種情況。所以最終決定你能否當選,最主要的還是取決於參選者的實力。

美國公佈252位院士名單,9名華人學者入選

近日,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公佈了最新一批入選院士(含外籍院士)名單,這份名單中總共有252名專家學者入選。其中有9人是華人,每一位都在各地的領域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讓人佩服不已。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歷史悠久,地位很高,成員的科研學術水平更是毋庸置疑。比如大家公認含金量最高的諾貝爾獎,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就有超過250位獲得過。由此可見其令人恐怖的科研學術實力。

顏寧、李飛飛領銜

這9名入選華人學者分別是:

斯坦福大學以人爲本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李飛飛;

斯坦佛大學退休教授孟懷縈;

普林斯頓大學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顏寧;

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教授鮑哲南;

耶魯大學應用物理學教授HuiCao;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沈延安;

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藥理學系教授吳皓;

麻省理工學院腦與認知科學系教授蔡立慧;

牛津大學法理學講席教授張美露。

縱觀這些入選的華人學者們,其中不論哪一位都有着極強的專業能力,在業內擁有者較高的聲望和地位。

比如李飛飛,16歲移民美國,在普林斯頓大學就讀本科,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之後在幾所世界頂尖名校任職,同時還曾擔任谷歌的副總裁及首席科學家、推特的董事會獨立董事。

由此可說明李飛飛在電腦視覺、大數據分析等領域有着極深的造詣,深得同行認可與敬重。

再比如顏寧,在清華大學讀本科,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並進行博士後研究,之後回到清華大學任教便直接擔任博導、教授,創下了當時清華大學最年輕教授的記錄。之後因爲個人發展原因回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最高級別的講席教授。

不論是在普林斯頓大學期間還是在清華大學期間,顏寧及其團隊在科研學術方面都有着十分出衆的表現,在全球頂尖三大核心期刊(CNS)發文數十篇,讓人驚訝不已。

人才的流逝讓人心痛

在爲9名入選院士名單華人學者高興的同時,也爲國內人才的流逝感到惋惜。

比如生物科學家顏寧曾在清華大學任教,最後去了美國。比如數學家許晨陽曾在北京大學任教,最後也去了美國。

一個人改變自己的工作肯定有某方面的原因,尤其是讓他選擇背井離鄉在國外發展更是需要深思熟慮,反覆權衡。

所以我們也得反思國內的科研學術環境是否給這些青年科學家們足夠的發展空間,讓他們能夠大展拳腳。而不是把一些精力花在人際關係上,花在行政工作上。

當然,對於青年科學家而言,科研經費是一個特別關鍵的點,畢竟如果沒有經費支持,他們就很難做出成果。沒有成果,來年的經費就更少了,由此進入惡性循環。那麼這種循環如何破解,也值得深思。

捫心自問,如果國內擁有良好的科研學術環境,能夠給予青年科學家足夠的尊重、機會和發展空間,那麼我想,誰又願意背井離鄉去國外尋求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