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結婚就要扛下照顧者責任?每天幫失智爸爸洗澡、陪診...甚至是捱打,而弟弟只要顧好自己的家庭?
我媽媽就只有要我每天陪着、幫爸爸洗澡、陪着一起捱打,還要我陪他們看門診、上相關的照顧課程。總之,通通都是我。 示意圖/freepik
照顧父母,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分工方式
小陳醫師與老陳醫師,一樣都是醫師家庭,卻呈現完全不同的照護狀態,也與家庭關係、價值有很大的不同。
小陳醫師是醫療工作者,當他的父親因攝護腺肥大,必須開刀時,他根本忙到無法抽身陪伴,更不要說照料了,所以還是由他的母親與弟弟在手術室外等候。
事後,他告訴我,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弟弟非常不能理解。你爲什麼不能一起待在手術室外面等。」他只能嘆口氣。
因着弟弟的經濟狀況不佳,一直以來,父親、母親的經濟需求都是他來處理的,而年邁後的醫療需求,例如看診、住院和手術相關費用,只要是父親想要的,小陳醫師都會盡量出錢,讓父親得到更好的照顧。
當我想起這段故事時,我理解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但是,兄弟間卻不一定能理解出錢的人,爲何不能也拿出時間來陪伴。我突然對李媽媽家三兄弟要公平分擔照顧工作這件事,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
而不同的是,老陳醫師的故事,則是他父親生病住院後,他們三個兄弟似乎從沒特意商量誰出錢,或誰要負責什麼。總之,就是誰有時間,就誰載爸爸去看病,誰想陪爸爸去病房,就自動陪去。三兄弟也不用知道是誰拿錢出來,就各自主動地在下次回老家時,拿錢給媽媽,讓她去支付各種費用。
老陳醫師的媽媽會說:「你們都拿來,太多了啦。」
但我相信老陳醫師的父母心中是開心的。每個孩子都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沒有爭執和批評。
女兒的埋怨與不平
當然不是每個家庭都有這樣的福氣。我曾見過單身未婚的女兒,領着老父老母來到診間。看診後,她先把父母帶出診間,但馬上又溜回來,跟我說悄悄話:「陳醫師,我覺得手足關係太不公平了!從我爸確診失智到今天,媽媽總是對我弟弟輕描淡寫地說:『爸爸生病了,你別擔心,我跟姊姊可以照顧。』可是,真實狀況是我們照顧到快倒了!
「例如,我們幫爸爸洗澡時,他常會反抗。有一次,他又打我和媽媽以及外籍看護。我氣到把當下他打我們三個人的畫面,用手機直播給弟弟看。我一邊哭,一邊希望弟弟來救我們。
可是,弟弟看到後,問媽媽:『幫爸爸洗澡很辛苦,要幫忙嗎?』媽媽居然還是說:『你要工作,賺錢養家很辛苦,加上要照顧兩個孩子。你把自己的家庭顧好就好。』所以,我媽媽就只有要我每天陪着、幫爸爸洗澡、陪着一起捱打,還要我陪他們看門診、上相關的照顧課程。總之,通通都是我。醫生,這是不是重男輕女?我真的覺得很不公平啊。」
我想了好久後,這樣對她說:「這一路走來,你爸爸真的好很多。我知道你辛苦了。照顧這件事,真的沒有一定公平的方法。但或許你可以這樣想:因爲你有照顧爸爸的經驗,所以你對人生的看法,會比一般人更開闊、更寬容。同時,你也比一般人更知道『老』是怎麼一回事,可以提早爲怎麼過晚年做好準備。這些無形的禮物,都是你弟弟沒有獲得的喔!」
我不知道我的話,是不是能真正安撫家屬心中的怒氣。但說真的,父母照顧小孩、小孩照顧父母都很類似,沒辦法百分之百公平對待。若我們真的因爲手足間的情緒,而開始計較起「公平」。那麼,希望大家都能想一想,當父母離開人世後,我們是不是還要繼續當手足呢?如果還是希望彼此是感情好的家人,可以一起老去、相互扶持,那麼,讓我們儘可能量力而爲、互相體諒。
說起來,長期照顧也是會有終點的。但家人關係,纔是恆久的,不是嗎?
醫生的交代愛注意
如何與兄弟一起照顧父母?
1.父母養育孩子時,也並沒有給予每個孩子一樣多的笑容、耐心,還有時間。
2.在大家的時間與經濟都無虞的情況下,最美好的狀態,就是父母自己好好地變老,而父母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與不同的孩子互動,孩子之間也不需要比較,各自盡孝。
3.當兄弟感情好時,若大哥的房子大,父母就與大哥同住,其他兄弟出錢,或是其他兄弟陪同就醫、負責接送等。每個人以自己能力所能負擔的方式照顧父母。
4.當孩子之間追求公平時,也可以用需要的金錢,除以兄弟數目來分擔,或是每個人照顧一個月,以輪流的方式來照顧。
但因爲是輪流照顧父母的緣故,所以孩子們之間要把父母最近的生活習慣、看病用藥的狀態,做一個交班,讓下一個負責照顧爸媽的家人,可以快速掌握狀況。
5.當有其中一個孩子願意一直照顧父母時,請其他的孩子給予支持,而不要給予過多的「建議」。
一直被給予建議的照顧者,常常會覺得「你一定覺得我做得不好,才一直教我。不然,你自己來照顧啊!」
其實,有一個固定的人,固定的環境,且有穩定的情緒,照顧、陪伴年老的長輩,對長輩來說,是安定且幸福的。
所以,當身邊有願意持續照顧長輩的家人出現時,請好好珍惜,並支持他的需求。
《「這樣安排是爲你好!」》。 圖/寶瓶文化
本文摘自《「這樣安排是爲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2021/08/20 寶瓶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