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爲何狂對陸產品下重手?諾獎得主克魯曼爆拜登真正用意

美國對大陸產品祭出新一輪關稅重擊。(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在美中持續爲「產能過剩」議題交鋒之際,拜登政府14日宣佈對價值180億美元(約新臺幣5827億元)的中國大陸商品加徵關稅。不少人質疑,拜登政府趕在11月總統大選前宣佈這項措施,是否只是虛晃一招,徒具象徵意義。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卻指出,拜登此舉背後其實頗具深意。

「中國震撼2.0」的議題在國際間發燒。克魯曼近日在《紐約時報》專欄撰文指出,其實拜登最新宣佈的這些關稅「直接影響很小」,因爲美國目前從大陸進口的商品中,受到這些關稅影響的非常少。

但是克魯曼同時也強調,拜登此舉絕不只是一種「象徵性的姿態」,而是一個嚴正的警告,「表明美國不會接受第二波所謂的『中國震撼』」,也就是可能破壞拜登政府重大關鍵決策的大量大陸產品進口。

克魯曼在文中提到,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第一波「中國震撼」,一開始大多數經濟學家都不以爲意,因爲大陸產品大量流入美國,雖導致美國約150萬名勞工遭取代,但在美國原本每個月就有約150萬名勞工因各種理由遭裁員,且以美國經濟規模而言,這個數字本身並不算大。

可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美國就業長期不振,貿易逆差傷及經濟,進一步造成的失業狀況,儼然成爲重大考量。即使流失的工作不多,但對許多產業集中的社區卻是一大沖擊。

進口商品激增傷害地方經濟,勞工對此的不滿,或許正是2016年把政治素人川普拱上美國總統寶座的一股推力。

就克魯曼看來,第二波「中國震撼」顯然正蓄勢待發,而拜登政府顯然無法繼續坐視下去,「拜登政府基本上是在說:不,你們不能這麼做。你們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太大了,不能把你們自己政策失敗的結果推給其他國家」。

在社區經濟與政治經濟的雙重考量下,克魯曼認爲,他看不到拜登有其他的選擇,因此不得不課徵這些新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