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義務搭救!澎湃新聞這一文章標題讓人目瞪口呆,被全網噴反人性

沒義務搭救!澎湃新聞的這一標題讓人目瞪口呆,被全網怒噴反人性。

澎湃新聞的文章將國際法、國家關係、道德倫理以及太空探索的現實挑戰交織在了一起,因而,這是一個能夠引發人們深刻思考的話題。

但很不幸,從效果上來看,它讓人目瞪口呆。

事實上,澎湃新聞的這篇標題爲《即便按照國際法,中國也沒義務搭救被困的美國航天員》的文章,長篇敘事但似乎並沒有多少人願意去讀,因而,絕大多數人看了標題直奔評論區。

這一標題投射出了人性與道德的考量性,這可能超越了法律義務的侷限性,猶如任何人沒有義務救一個落水者,沒有義務救一個身陷絕境的人。

拋卻義務之外,這種行爲彰顯更多的其實是人性。

所以,澎湃新聞的這篇文章標題似乎是在驕傲得爲自己辯解:救人不是我的義務,所以不管我的事。

這其實是大衆的樸素理解,但也因此挑戰了樸素的人性互助精神,甚至是反人性。

所以,澎湃新聞被噴是在情理之中,可以說,這也是民衆人性自救的行動案例。

我們看澎湃新聞是如何挑起了更深層次的人性與道德問題?人類在面對生命危險的情況下,是否應該獲得超越法律,基於人道主義原則的援助?

其實澎湃新聞所表述的“沒義務搭救被困的美國航天員”的確是一個法律事實。

現行的國際法框架下,中國確實沒有法定義務去救援非本國的、在太空中遇到困難的航天員。

雖然不存在法定義務,但是,基於人道主義原則、國際合作精神,以及人類共同命運的考慮,任何國家和組織都有自願提供援助的可能性。

事實上,歷史上這種緊急情況下,不同國家的航天機構通常會相互支持,即使沒有法律上的要求。

有些例子能說明這種超越法律界限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國際間的合作。

譬如美蘇冷戰最厲害的1970年,阿波羅13號在前往月球的途中遭遇了嚴重故障,船艙氧氣罐發生意外爆炸,整個船體的電力和生命維持系統都受損嚴重。

在這個緊急狀況下,NASA與蘇聯航天部門還是進行了密切合作。

冷戰的陰影並沒有影響到人類對於太空科學的探索,美蘇雙方共享了關鍵的技術數據,以此確保宇航員安全返回地球。

還是在那個特殊時期,美蘇接着又進行了一次斯凱拉布空間站的合作。

1973年,美國的斯凱拉布空間站因爲太陽能板損壞而使得溫度過低無法正常運行,蘇聯宇航局主動提出了可以使用聯盟號飛船爲斯凱拉布運送補給。

雖然,蘇聯的這個建議最終沒有實施,但它很好地詮釋了人類在緊急情況下,是願意跨越政治分歧進行人道主義合作的,這是人類人性使然的積極表現。

事實上,雖然現行的國際法沒有規定具有法定義務救援非本國的、在太空中遇到困難的航天員,但是國際聯合救援訓練卻持續在進行。

從1998年國際空間站項目啓動以來,參與聯合救援訓練的國家有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和加拿大等,這些國家共同制定了詳細的緊急救援計劃和訓練程序。

所以,緊急撤離狀態下任何國家的航天員都可以乘坐對方的飛船返回地球。

這種行爲並不存在於國際法律框架下,但體現了太空探索中的國際合作和互信。

雖然中國沒有直接參入的國際救援案例,但中國航天局與歐洲航天局ESA也進行了多次搜救演練。

2016年在神舟十一號的飛行任務中,歐洲航天員參與了與神舟飛船乘組的聯合生存訓練,以提高在緊急情況下的生存能力和相互支持,這種合作也在天宮二號中有所體現。

所以,這麼看起來,澎湃新聞的這篇《沒義務搭救被困的美國航天員》的文章是如何出爐的?

文章不僅不嚴謹,而且自嗨的有些短視和無恥。

事實上,如果真有救援需要,不僅馬斯克不會不理,參與過多次聯合救援訓教的各成員組織也會挺身而出,這也包括俄羅斯。

如果有需要,俄羅斯可能也會重現上世紀70年代雙邊關係最緊張時期的美好一幕。

所以,儘管沒有法律義務,但在實際操作中,如果緊急需要,包括中國航天局在內的其他有能力的實體組織,可能都會選擇伸出援手解救美航天員,因爲相比較而言,人性和道德的考量以及推動全球航天合作的願望,都會促使這一救援行動得以實施。

這些,都體現了國際社會在面對危機時,能夠進行超越法律義務的團結和互助行動。

所以,這麼看起來澎湃新聞的格局太小了,它只體現了它自己的自我設定性,而非一個民族的意志和行爲。

事實上在太空探索這一高風險領域,各國航天機構都傾向於超越政治和法律界限的人道主義選擇和標準,這是人性中最光輝的一面,沒有人願意摒棄這一原則和精神,因爲這是相互的作用。

這種國際合作關係不僅會加強國際間的信任,更重要的是爲人類未來的太空探索提供經驗和教訓,這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和實踐都是宏大的主題,不會有意外。

所以,澎湃新聞的這個標題可能只爲引發讀者的好奇心,或者是提出了應急狀況下國際合作機制的思考,但無論如何,它的確也讓人目瞪口呆了。

謝謝閱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