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衆院中國委員會:陸造船數量 已超美國540倍

2022年3月19日,中國大連市的造船廠。(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國衆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The Select Committee on the CCP)主席穆勒納爾(John Moolenaar)本週四(27日)於國會聽證會上表示,中國大陸每年「造船數量」是美國的540倍,同場聽證會中,美國製造業聯盟(AAM)主席保羅(Scott Paul)則表示中國大陸的「造艦能量」(Shipbuilding capacity)爲美國的232倍,前者是指實際打造出的船舶數量,後者是造船廠潛在的產能。

週四這場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的主題是《從高科技到重鋼鐵: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導半導體、造船和無人機的戰略競爭》(Hearing: Combatting the PRC's Strategy to Dominate Semiconductors, Shipbuilding, and Drones),完整聽證會已經上傳至官方YouTube頻道中。

穆勒納爾表示:「目前,美國僅佔全球造船量的千分之一(0.1%),而中國大陸船廠在北京政府補貼了近20%的運營成本後,則佔全球造船量的54%,」。

他特別指出,中國大陸正試圖通過發展國內產業來建立持久的全球工業主導地位,以確保其獨裁和反民主體系的意識形態勝利,他以過去二戰時美國被稱爲民主兵工廠(arsenal of democracy)的封號,換了個詞來容中國大陸,當時美國前總統羅斯福二戰期間的宣言表示美國必須成爲民主兵工廠。

中國共產黨渴望成爲獨裁兵工廠(arsenal of autocracy)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今年5月的報告指出,由政府主導的力量,使得中國大陸擊敗競爭對手,並從曾經的全球領導者手中奪取市場份額,中國造船商現在每年生產的商船總噸位佔全球超過50%,這數字相比1999年的5%有了巨大的飛昇。

即使在1970年代美國造船業更爲繁榮的時期,美國船廠每年也僅生產15到25艘新商船,通常佔全球總噸位的不到5%。到了1980年代支持該造船業的補貼被取消後,這個數字下降到全球產量的不到1%,根據週四聽證會數據更是隻剩0.1%。

日本和韓國的造船商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受到了最大的衝擊。過去十年,這兩個強國在全球造船市場的合佔份額從55%下降到如今的約40%,CSIS認爲這個趨勢可能會繼續。去年(2023)中國大陸吸引了全球59%的新造船訂單,未來十年大部分大型遠洋船隻將在中國大陸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