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美對華政策首要目標應是避免衝突
參考消息網10月21日報道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網站10月7日刊登題爲《最終目標應該是避免衝突》的文章,作者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教授黃亞生。全文摘編如下:
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被稱爲“有管控的競爭”。作爲一個概念,有管控的競爭允許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有一定程度的靈活性——在必要時強硬,在有需要時合作。這一概念並未假設中國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認爲中國仍可能對激勵、懲罰行爲和對抗姿態相互疊加的局面作出反應。
美國需要對中國的地緣政治意圖和行動保持警惕、清醒和關注,但將中國和蘇聯進行不嚴謹且具有選擇性的類比具有誤導性。
儘管一些分析人士肯定地斷言,蘇聯解體是因爲里根政府的對抗政策,但這種觀點把歷史過度簡化了。與美國的軍備競賽和巨大的軍事開支確實使蘇聯經濟緊張,然而,蘇聯解體是由許多其他複雜情況造成的。
世界上有很多反例。儘管受到西方多年的制裁和孤立,朝鮮和古巴並沒有崩潰。歷史不會重演,甚至沒有規律可言。採用旨在破壞中國穩定或以其他方式煽動內部變革的“勝利願景”,不太可能實現其宣稱的目標。
總的來說,拜登政府闡述對華政策時在合作與對抗之間取得了適當平衡。人們可以對在這一艱難且微妙的平衡行動中政府應該支持什麼吹毛求疵,但美國未來應該繼續採取這樣的總體方針。美國對華政策的首要目標應該是避免衝突,這一目標有時需要採取對抗的立場,有時則需要積極的外交和合作。
“有管控的競爭”這一概念不僅是一種謹慎的方針,它植根於界定中美關係性質的複雜性,這種複雜性在冷戰時期是完全不存在的。例如,與中國的合作對於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即使在貿易戰和去風險背景下,中國仍是美國重要的經濟和貿易伙伴。兩國科學家在重要且有意義的基礎研究項目上相互合作,這些項目不僅有利於兩國,也有利於全人類。正如卡特中心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的那樣,農業是一個卓有成效的研究領域。
僅僅具有懲罰性的政策可能會對美國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與中國的貿易戰就是一個例子。它損害了中國經濟,但也對美國產生了負面影響。
這並不是說要回到從地緣政治來說十分幼稚的那種不受約束的全球化時代,而是認爲經濟相互依存帶來了一些特殊挑戰,這些挑戰是冷戰時期美國政府不必考慮的。對中國的“勝利”並不能保證是美國的明確勝利,而試圖取得這一勝利的代價可能比與蘇聯解體有關的代價要高昂得多。
政策光譜的兩端——一方面是不受約束的合作和全球化,另一方面是與中國徹底脫鉤——是容易的選擇,但負責任的政策路線要認識到兩國之間相互依存的複雜現實,要在努力保持這種相互依存所帶來好處的同時降低風險。這很難,也不會成爲好的口號,但這是唯一負責任的政策路線。
在資本投資領域,美國可以借鑑中國管理自身全球化進程的經驗。美國應該充分利用中國資本流入帶來的好處,同時緩和不利影響。
我們要認識到,今天的中國不是冷戰時期的蘇聯。作爲一個經濟體,中國與全球緊密聯繫的方式是蘇聯從未有過的,並且它仍然是一個對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非常重要的關鍵經濟體。金融資源流動、人力資本交流和研究合作對兩國都有利。
在從冷戰中吸取經驗教訓時,美國應該確保自己吸取的是正確的經驗教訓。(編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