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戰役打得有多慘?據當地百姓說,他們三年沒敢上山
孟良崮戰役是解放戰爭中極爲重要的一場戰役。
陳毅元帥曾對對此戰役評價道:“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而孟良崮戰役的場景更是讓人難忘,當地百姓的一句話最能體現,他們說:“整整三年不敢上山。”
1947年,國民黨與我軍在孟良崮地區展開了極爲慘烈的戰鬥。
這一戰,我軍全殲由張靈甫率領的國民黨王牌部隊整編74師,打破了國民黨軍隊對山東解放區重點的進攻並且徹底扭轉了華東戰局,爲進軍中原解放全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那麼,當時的戰況究竟是怎樣的呢?
國民黨部隊在前線節節敗退導致軍心不穩。
蔣介石怒不可遏,如今的國民黨急需一場重大的勝利來穩定軍心。於是蔣介石將矛頭指向了山東解放區。
3月,蔣介石集結了25個師,60個旅約45.5萬人。蔣介石的五大王牌主力也出動了三個,那就是“整編第74師”,“整編第11師”,“第五軍”。
我軍卻只有華東野戰軍以及地方軍區共27萬人,在兵力上,國民黨就已經佔據了極大的優勢。
蔣介石採用穩紮穩打,以三大王牌爲主力的戰術,並任命顧祝同爲總指揮。
這段時間裡,國民黨的軍隊不停地向由陳毅、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緩慢地推進着。
我軍在敵軍的這種戰略下采用靈活的戰術與敵軍周旋,可是並沒有取得多大的成效。
面對這種情況,毛主席叮囑道:“雖然敵軍密集,穩紮穩打,但是我們不能自亂陣腳,要用足夠的耐心對待他們,伺機而動,未必沒有全殲他們的機會。”
5月,我軍改變戰術,將部隊往後撤,爲的就是麻痹敵人從而達到誘敵深入的效果。
敵軍一看我軍向後撤退,果然上當,認爲我軍怯戰。
負責國民黨南線進攻的第一兵團司令官湯恩伯立功心切,見到這種情況,急令以張靈甫所率領的“整編74師”爲主,以“整編第25師”,“第83師”爲輔配合張靈甫部的進攻。
當張靈甫率兵推進到坦埠一帶時,已經跟國民黨主力漸漸脫節。
一看到張靈甫孤軍深入,華野司令員粟裕立馬抓住這一時機,調集十個縱隊準備合圍張靈甫達到全殲蔣介石這一“王牌主力”的目的。
而張靈甫也明白粟裕的意圖,但是他卻十分狂妄自大。
此時他手中的部隊可是有着32000人的王牌七十四師。他們的裝備全是清一色的美械裝備,作戰經驗極其豐富,可謂是精銳中的精銳。
張靈甫憑藉着這一點,他絲毫不懼,並且還將計就計,準備以自身爲誘餌吸引我軍的主力,讓周邊四十多萬的國民黨軍隊對我軍實行反包圍,達到一個“中心開花”的效果。
孟良崮周圍山勢險峻,易守難攻,戰略位置極爲重要,在這裡當誘餌是極佳的選擇。於是張靈甫將部隊拉上孟良崮,準備在這裡固守待援。至此,大勢已成。
而蔣介石也明白張靈甫的用意,他欣慰的對此表示:“以自身爲誘餌,黏住共軍的主力部隊,使我軍達到反包圍的目的,這一次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爭取達到要畢其功於一役的效果。”於是蔣介石乘專機來到徐州親自督促這場惡戰。
張靈甫只要在在這裡堅守三天,友軍必定會趕來支援,到了那時就能對我軍展開兩面夾擊。
張靈甫明白我軍的意圖,我軍也明白張靈甫的意圖,對此雙方的一切戰略都已經放在明面上了。
此時,擺在我軍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不是殲滅74師就是被74師黏住,如果是後者,很有可能導致我軍被國民黨全殲。
可是戰爭到了這時候,全殲張靈甫的目標就在眼前,我軍實在不忍丟失這個,只能進行殊死一搏,速戰速決。
粟裕決定以五個縱隊合圍張靈甫,以五個縱隊阻擊國民黨的援軍。
5月13日下午,我軍正式向孟良崮這片地區對張靈甫發起進攻。此時的孟良崮戰火紛飛,硝煙瀰漫。
一顆又一顆的子彈在這片區域你來我往,炮彈一顆又一顆的相繼落下,遍地的哀嚎聲此起彼伏。
我軍頂着敵軍猛烈的炮火,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衝鋒,可是山上的敵軍卻依靠險峻的地勢,精良的裝備,一次又一次的把我軍打退。
經過了一天的激戰,我軍雖然攻下了幾個山頭,可是並沒有對張靈甫造成多大的損失。他的主力依舊頑強的在主峰固守着。
此時的我軍彈藥匱乏,損失慘重而且周邊的國軍隨時都會支援過來。不少人在這時提出了撤退的建議。而粟裕卻堅持己見,力排衆議。
戰事陷入膠着,到了這個時候,考驗的就是雙方指揮官的心理了。
粟裕明白:如果這時候撤退了,那麼我軍在華東的局面就徹底的陷入被動的局面了,到了那時我們還能退到哪裡去呢?
而且國民黨內部勾心鬥角,各懷鬼胎,一個個都想着保存實力,他們未必會全力以赴的趕來營救張靈甫。
粟裕這時下了命令:“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打上孟良崮全殲張靈甫,事後,不論犧牲有多大,一定給你們補齊個個縱隊的建制。”
我軍素來只在夜裡進行戰鬥,因爲如果在白天戰鬥,那麼我軍就全暴露在了敵軍的飛機以及坦克之下,勢必會造成慘重的傷亡。
可是就是因爲孟良崮,我軍開始不分白天夜晚,輪番朝着孟良崮發起進攻。
作爲指揮官的粟裕,他比任何人都知道這場戰爭的重要性。他已經幾天幾夜沒有閤眼了,他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前線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打電話詢問前線的戰況。
在巨大的傷亡面前,前方將士很是不滿,將講話打到了陳毅那裡請求撤退。
陳毅對他們說:“粟裕同志的命令就是我的命令,誰要是敢言撤退,那咱們就軍法處置。”粟裕也在電話裡對他們說:“你們聽着,不論你們付出了多大的傷亡,只要沒攻下孟良崮,你們就得往前衝。”
“此戰是我們在華東關鍵性的一戰,贏了什麼都好說,但是要是輸了,那我們在華東,在整個中原就沒有立足之地了,我希望你們都能明白這個道理!”
聽了陳毅以及粟裕的話後,前線將士瞬間打起精神,又組織起隊伍向着孟良崮發起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面對我軍的強烈進攻,張靈甫愈發的頂不住。
他開始打電話歇斯底里的催促援軍:“爲什麼你們還沒有對共軍形成反包圍之勢,我部已經快要頂不住了。”
而電話裡的友軍只是一遍又一遍的告訴張靈甫:“我們已經很努力的向前推進了,可是共軍的火力太猛,使我軍寸步難行啊。”
然而,前來增援的國民黨部隊真的是如此嗎?
蔣介石看到張靈甫被圍,他先是命令張靈甫堅守陣地,然後又調集部隊,準備對我軍施行反包圍。他命令李天霞以及黃柏韜前去增援張靈甫,然後對我軍施行內外夾擊的戰術。
這種戰略蔣介石什麼都考慮到了,但是他卻漏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人心。
李天霞這個人與張靈甫不對付,可是這次是蔣介石命令李天霞來增援張靈甫的。
李天霞卻陽奉陰違的只派出了一個連的兵力來增援張靈甫,對張靈甫謊稱道:“我們已經在救援的路上了,你在堅持一下。”
大敵當前,軍人當應該拋棄個人恩怨,同仇敵愾,團結一心的擊退敵人。可是這個李天霞卻如此行事,實屬小人行徑。
當然了,如果李天霞派出大量部隊,那麼最後或許就是另一番結果了。
而黃柏韜呢?張靈甫一向看不起黃柏韜,可是人家黃柏韜可不像李天霞。黃柏韜接到蔣介石的命令後,他拋棄個人恩怨,率領部隊前去增援張靈甫。
當黃柏韜推進到黃崖山的時候,遭到了我軍的猛烈進攻。
黃崖山距離孟良崮僅有幾公里的路程,是通往孟良崮的要道。如果讓黃柏韜佔據黃崖山,那麼局勢將徹底扭轉,我軍就會遭到國民黨軍隊的圍殲。
粟裕雖然在猛攻孟良崮,但是他就對周圍抱有極強的警惕,當得知黃柏韜推進到黃崖山的時候,他就派出了一支部隊前往黃崖山阻擊黃柏韜。
當黃柏韜來到山腳下剛好碰到了我軍,於是大戰一觸即發。他們爲了搶奪黃山崖,展開了激烈的對戰,最終由於我軍搶先佔據制高點,終於控制了黃崖山。
黃柏韜只能望着對面戰火連天的孟良崮而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
至此,我軍對於孟良崮勝局已定!我軍發起了總攻孟良崮的號角,而張靈甫見遲遲等不來援軍,明白他們是不會來救援了。可是張靈甫沒有投降,他組織殘兵依舊負隅頑抗。
5月16日,孟良崮戰役以張靈甫的死亡而徹底收官。戰後清點戰場,我軍傷亡1.2萬人,國民黨傷亡3.2萬人。
我軍看着眼前的孟良崮,內心百般滋味縈繞心頭。這片地域已經千瘡百孔,滿地屍體堆積,鮮血染紅大地。微風拂過,遠處殘陽如血,彷彿在無聲的訴說着這場戰鬥的慘烈。
毛主席曾對這場戰役評價道:“這場戰鬥的結局全中國有兩個人都沒有想到,一個是蔣介石,另一個就是我。”
孟良崮戰役的勝利,沉重的打擊了國民黨統治集團,極大的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士氣。
國民黨在華東的局勢徹底糜爛,是我軍在解放戰爭中由戰略防禦轉爲戰略進攻的重要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