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俄烏戰爭 切莫遺忘歷史

烏克蘭東南部港市馬立波經俄軍狂轟濫炸,已是一片殘破景象。(新華社)

我們爲什麼要學歷史?德國慕尼黑當代歷史研究所副所長馬格努斯.布萊希特肯認爲,今日的人們看醫生、看診到拿藥是如此理所當然,但如果就診時發現醫生沒有無菌環境且從抽屜裡拿出蛋糕刀會是什麼反應?他認爲當今一般人嚴重地「遺忘歷史」,人類在政治、經濟、社會上,卻一再退墮到彷彿在闌尾手術中拿出蛋糕刀。

布萊希特肯認爲,人類從醫學、工程等「硬世界」的過往經驗學習是自然且日常的事,但「軟世界」也有長時間累積的進步知識與產物:憲政國家、代議民主等,「它們不像手機那麼容易拿在手中,但我們同樣可以認識它們,理解它們」他強調每個個體乃至人類全體,都可以儘可能以歷史爲借鏡,但軟世界的進步原則如民主、性別平等,形成了我們的自由秩序基礎,卻總是一再被忽略或受到質疑。

「幾乎當今所有國家都是戰爭的產物」,布萊希特肯引底特爾.蘭傑維什的說法,細數人類自古以來均以戰爭作爲政治工具,在俄烏交戰之際,也讓讀者回顧並思考戰爭被視作近代國際關係的現象,指出「戰爭的原因終究是爲了鞏固權力。」但長期來看,「和平的國際關係比武力消耗的資源來得更少」。

布萊希特肯分析,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對國家而言,軍事依然至關重要,但是軍事強度現在改而依據另一種新的計算方式。」過去以軍備擴張以確保自己的優勢,但如今競爭在於儘量把更多精力和創意投注書促進繁榮的文明進程裡,儘可能降低不必要的軍事投資,唯兩者間的平衡仍是現在進行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周梁楷針對布萊希特肯此書的脈絡指出,歷史的軌跡並非永遠沿着直線只進不退,他也在梳理了宗教、兩性關係、政治與參與、民族主義、經濟和社會等議題後,提出了自己對當世的十個忠告,「希望大家反思『啓蒙』,然後『再啓蒙』,同時歷史性地、機能性地化解當下的弊病」。

布萊希特肯作爲史家,分析當下困境總結「爲什麼要學歷史」的理由,包括指出「只有當我們認識政治行爲背後的人性觀,才能夠理解它們。」「不平等會摧毀繁榮的基礎」必須確保市場的功能正常運作,以及疾呼「我們把自身享有的自由秩序視爲理所當然—可是它現在正面臨威脅。」當代人類必須運用理性思考的能力,傾聽,並認真看待歷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