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謠之父嘆 臺連音樂都分顏色
被譽爲臺灣民謠之父的原住民歌手胡德夫在北京接受本報專訪。(記者陳君碩攝)
「臺灣連音樂都在分顏色!」被譽爲臺灣民謠之父的原住民歌手胡德夫,在北京接受本報專訪時感慨,音樂是兩岸交流中最柔軟的一座橋,在橋上應該相互溫暖,而非怒目而視,即將在北京開唱的他,會帶來經典歌曲〈美麗島〉;他強調這是一首描寫大地美麗的歌,絕對不屬於特定政黨,對於臺灣部分人士貼給他的政治標籤,他選擇淡然面對;他認爲,當一個人沒有了祖先和信仰,也就很難與他們溝通。
溽暑的北京夜晚,迎來一場滂沱大雨,但絲毫沒有澆熄聽衆們的熱情,胡德夫近日在北京的書店舉行一場「山谷再呼喚」分享會,臺下座無虛席,多數是年輕面孔,還有學子在提問及會後籤書時,多次以90度鞠躬,向胡德夫致敬。
神沒忘本 人怎能忘本
胡德夫1950年出生於臺東卑南部落,1970年代與楊弦、李雙澤發起民歌運動,啓蒙了整個華語流行樂壇,獲獎無數,如〈匆匆〉、〈太平洋的風〉、〈牛背上的小孩〉都膾炙人口,傳唱兩岸,他的音樂充滿濃重的土地氣息和悲天憫人的情懷,加上滄桑的歌喉,使得歌曲呈現獨特的悲壯和蒼涼感。
胡德夫近日接受本報專訪表示,看到臺灣老是陷入意識形態之爭,讓他感觸很多,明明祖先都從這裡(大陸)來,還要罵這裡的人,「仇視他幹嘛?每年媽祖遶境都會回到湄洲,神都沒有忘本,人怎麼能忘本?」
他透露,2016年他曾唱一首歌曲〈撕裂〉,就是有感於政治紛擾造成臺灣社會內耗,人們忙着撕裂彼此,但如此內鬥結果是社會停滯沉淪,他希望能借此歌曲引發反思,共同懷念曾經「架橋」而非撕裂的時代。
胡德夫現在除了創作音樂也出書,從大自然與心靈層面出發,他認爲,這過程就像是爲兩岸搭一座橋,每個音符每個文字,都是橋上的一個釘子或一塊板子,在橋上雙方應該相互溫暖,不要怒目而視。
用歌聲搭好兩岸的橋
不久前,胡德夫將唐詩《回鄉偶書》與自己的〈牛背上的小孩〉歌曲相結合,在大陸節目演唱,讓現場爲之動容,他認爲詩就是一種歌,傳達了最真實的情感,兩岸語言文字相通,文化藝術相互影響更是自然不過的現象,他樂見大陸傳唱着他讚頌大地及抒發真情的詩歌,也堅信兩岸在文化上的深厚連結,不是上位者要切割就可以做到。
胡德夫8月2日將在北京開唱,其中也包括經典歌曲〈美麗島〉,他強調,這首歌並非爲民進黨而寫,初衷是讚頌大地的美麗,以及人民的偉大,「不屬於哪個政黨、派別,這是大家的歌」。
已年屆從心所欲之年,對於臺灣網上對他的謾罵攻擊,他淡然處之,認爲沒必要與一羣選擇忘記祖先的人溝通。對胡德夫而言,人生的字典沒有「息」字,他還想走遍山谷的每個角落,繼續寫書、唱歌,搭好兩岸的橋,「沒有別的更大的志向,就是一直唱到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