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千億斷舍離 那些年買的散裝商服地塊與產辦往事

觀點網 打開萬科集團官網首頁,在“多元業務”一項,依次可以看到房地產開發、物業服務、租賃住宅、海外、酒店度假、食品、物流倉儲、商業開發運營八大業務,其中唯二不能跳轉到專屬網頁的業務是海外和食品。

唯獨產業辦公業務並未被單獨收錄,因爲萬科總部至今仍未設立相關BU。

5月8日,深圳交易集團發佈轉讓公告,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一商業服務地塊T208-0053宗地使用權、地上建築物及附着物將以22.35億元的起始價公開掛牌轉讓,掛牌期自2024年5月18日至5月27日15時止。

該地塊面積爲19227.53平方米,由萬科於2017年以底價31.37億元競得。根據公示信息,萬科這宗地塊現狀是停工。本次轉讓起始價爲22.35億元,相當於拿地價格的七折。

深超總地塊掛牌,在展示萬科割肉決心之餘,也提供了重新審視其產業辦公業務的切口。

貨架上的產辦

此次折價掛牌,首先令人聯想到4月30日鬱亮在萬科股東大會上所說的瘦身戰略,“清理和轉讓非主業的財務投資。堅決大力度推進商辦等大宗資產交易,計劃每年完成200億元。”

七年以前,鬱亮宣佈萬科定位迭代,從“城市配套服務商”升級爲“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自此各項多元業務陸續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其中也包括了產業與辦公業務。隨着時間推移,物業分拆上市、長租實現盈利、商業由印力統籌並率先發行消費REIT、萬緯冷鏈倉儲規模全國第一……

相對而言,起步並不算慢的產業辦公資產還未打造出統一平臺,就被搬上貨架。

正如官網首頁上的無跡可尋,萬科財報也並未給出產業園和寫字樓確切規模,觀點新媒體去年初獲得一組官方數據顯示,當時萬科集團層面管理辦公資產共計142個,分佈於25座城市,可租賃面積714萬平方米,總投資1234億元。

至於產業園區,則缺乏相關統計口徑。在2022年11月16日,萬科與6家深圳市屬國企簽訂協議時曾提到“產業園和辦公物業服務板塊”這一概念,表示爲總面積超400萬平米的先進製造業工業園區和企業提供高品質物業服務,包括推行“工業上樓”的高科工業園和長園工業園,但也並未提及重資產和輕資產的比例。

據悉,長期以來萬科的產城公司隸屬於每個區域BG,而區域內各城市公司也可以拿產業用地、商服用地,這導致內部常常存在項目獲取“打架”的情況,最終由高層決定地塊歸屬。

一位接近萬科某區域產城公司的人士也向觀點新媒體透露,以此次出讓的深超總地塊爲例:“新地塊都是通過產品部門研策做出收益測算及強排商與辦比例後,纔會定是否銷售以及是否委託產城經營管理,未進入這個階段前都是未知的。”

除了這宗已停工的地塊外,由深圳地鐵集團與萬科集團聯合打造的SIC超級總部中心也同樣位於深超總基地,這座集購物中心、辦公、商務公寓、酒店、文化設施於一體的巨無霸項目,也並未交由南方區域產城公司管理。

“這兩年深鐵與萬科成立合資經營管理公司,目前已逐步過渡由南方區域交接合資公司管理。”上述消息人士透露。

各自爲戰

深超總地塊並非個例,從整體來看,萬科的產城業務都呈現出各自爲戰的特點,例如南方區域成立了產城事業部,而北方區域則有產城產辦事業部,又稱“雙產事業部”,二者甚至連名稱都不一樣,此外,萬科上海區域、中西部等大區也都有相關事業部。

一方面,國內各區域的產業發展本身就存在不同方向,產城業務具有天然的屬地性質;另一方面,萬科並未從集團層面建立專門的BU,也給予各區域公司發揮餘地。

譬如北方區域產城產辦事業部,相對而言有着更多重工業氣息,並強調對外合作。2020年7月,鬱亮與瀋陽市政府簽署560億元投資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在沈投資中日產業園、中德產業園等7個項目,涵蓋園區開發、產業辦公、城市舊改等多種業態。

萬科中日產業園是萬科集團首箇中日產業園區,也是瀋陽與日方合作的標誌性產業園區,前期與東芝、三菱、松下、羅森等25家日本知名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其中,東芝集團將在瀋陽新能源領域,如氫能源發電技術、車用鈦酸鋰電池以及先進醫療設備等領域擴展深化合作。

另外,2020年2月27日,由萬科投資200億元建設的中俄產業園正式落戶哈爾濱新區。截至次年8月,中俄產業園簽約企業14家,在途協議談判企業25家,預計當年可實現產值超5億元。

在2020年10月17日區域媒體交流會上,時任北方區域首席執行官劉肖透露,“萬科北方區域已經簽約數十個科創園。”

上海萬科產城更是早在2017年就運營13個產業地產項目,佈局張江、徐匯、七寶、濱江、前灘、虹橋六大商務區,並推出星商匯和浪花2大服務品牌。截至目前,徐彙區漕河涇開發區鑫耀中城等項目也在深入推進。

在今年4月10日的2024觀點數字未來發展大會上,萬科南方區域事業集團產城事業部首席合夥人、總經理辜慶永透露,產城方面目前萬科南方區域在7個城市經營管理項目達51個,在管面積約爲131萬㎡,入駐的企業超過3000家,服務產業人口大概有10萬人。

產城業務對於萬科而言,就像是各大區在其自留地開闢的試驗田,如今各自結出果實。

作爲對比,萬科的商業地產板塊也同樣呈現“散裝”局面,但2022年萬科就將49個商業項目交由印力管理,促進該板塊融合,到今年1月14日更是成立商業事業部,將7大區域的商業業務和印力集團統一併入。

有業內人士分析,在萬科早年的理念中,產業地產是爲了輔助 “城市配套服務商”這一戰略定位而適當介入,萬科不會單純去針對產業維度去考慮和操作一個產業地產園區,這一思維慣性也並未像其他業態那般實現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