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柵安康市場的越南家鄉味

遠嫁來臺灣的越南女孩們懷念的家鄉食材。(宋亞真攝)

抵達安康(聯經出版)

阿姨一家賣掉房子,湊到一半的錢、再向丈夫的六姊借貸另一半,買了飛往曼谷的機票。她們中午抵達曼谷機場,被安排在倉儲區等待至晚上,才轉搭深夜的華航班機前往臺北。當班機平安降落時,機艙內響起一陣掌聲,有人歡呼:「得救了!」大家懷着僥倖逃脫的幸福與忐忑,走進機場大廳,光亮潔淨的地板磁磚映照着一列短短瘦瘦的人影,他們全是仁德專案接來的越南華僑,滿心期待能在臺灣好好過日子。

阿姨全家和其他人一起被安置在僑光堂過夜,空蕩的大禮堂只有一排排整齊的椅子,衆人蓋着僑委會贈送的薄毯子,或躺或坐在椅子上,等待天亮。

走出僑光堂大門,迎面是臺北耀眼的陽光,馬路上汽車飛快奔馳,天橋上人潮熙攘,映入眼簾的是瓊瑤電影的場景,讓人感到有點恍惚。

丈夫的六姊一家早前已透過仁德專案移居臺灣,住在安康社區,他們把弟弟接來臺後,分出一個房間給四口人暫時棲身,不久便鼓勵弟弟在安康社區附近的木柵路上另外租屋。

九○年代初期的臺北有很多工作機會,華僑們透過介紹進入新店、深坑一帶的工廠工作,其中,大家最想進的是薪資福利比較好的通用汽車大廠。體力健壯的人也可以去工地做工,薪水更多。阿姨最初在寶橋附近的電子廠工作,沒多久,臺灣的電子廠搬遷到中國大陸,她便換到忠順街的小廠,負責電子零件測試,月薪差不多一萬四,有加班的話會到一萬五千元,但若商品遭客戶退貨,負責的整組人就被扣薪,該月大概只能領到一萬兩千元。工作數年後,忠順街的電子小廠關閉了,阿姨又再轉去小家庭裁縫代工,但做了幾個月,也收了。一九九八年,在臺北工廠全數搬去大陸之前,阿姨來到安康市場擺攤賣雜貨。

長期以來,安康社區是政府安置仁德專案歸僑的住所,華僑們沾親帶故,即使搬出社區,也都在周邊租屋,在木柵形成不大不小的越南華人聚落。不過,此地越南來的人雖多,卻缺少販售越南食材的店家,如果想要一瓶魚露,大家得跑到新店的泰國商店去買。阿姨在安康市場租下一個攤位,一切從零開始摸索,最初是跟泰國店批泰國魚露、泰國金山醬油、冬蔭醬、潮州冬菜來賣。當時,木柵人主要去木柵市場和木新市場買菜,安康市場早已沒落荒涼,僅剩兩間臺灣雜貨店、一間枕頭棉被店、一攤豬肉,很少人知道這裡新開了一攤越南雜貨,阿姨往往枯守攤位,一天頂多只賣出一瓶魚露。

漸漸地,大家嫌去新店購物太遠,才逐漸轉來安康市場跟阿姨買調味品。阿姨陸續增賣泡麪、米線等乾貨,丈夫的六姊也租下旁邊的攤位,賣起越南蒸春捲、綠豆餡湯圓等小吃,提供零星的外帶。接着約二○○○年以後,臺灣男人大量迎娶越南南方女孩,他們打聽到阿姨的攤位,便帶着年輕的妻子遠道而來採購。臺灣的食品進口商也注意到新興的越南市場,會來詢問阿姨想要進哪些貨品、有什麼需求?就這樣,越南魚露、咖啡、煉乳、蝦醬、米粉、春捲皮等等,終於在臺灣上市,遠嫁來臺灣的越南女孩們無比欣喜,家鄉的食材,安撫了她們離家的惶恐。

不過,安康市場並非永遠充滿正能量,隨着南方女孩嫁來臺灣的人數越多,當她們的臺灣夫家還在摸索該如何對待遠來的兒媳婦之際,華僑社羣對此也抱持多種態度,難免有人高聲評斷這些女孩,阿姨沒辦法一一阻止,只好裝作沒聽見。同時,越南當地因着改革開放而有臺商進駐,當地人於是更熟悉臺北、高雄等城市的名字,又因爲嫁娶之事,對臺灣人的某種難以言明的情緒,慢慢擴散開來。

二○○四年,段氏日玲受虐事件爆發,引起譁然,二○○六年,又有阮氏紅琛命案,越南人往臺灣嫁女兒的熱潮幾乎是被澆熄,後來轉向嫁往南韓去了。無獨有偶,臺北市政府認爲安康市場荒廢太久,該是時候拆除改建作其他用途,阿姨參與其中才剛成形的越南食材小聚落,迫不得已,只得快速解散。(三之二;摘自《抵達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