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被媽媽“逼着洗內褲”的男孩,被保送清華了:做不做家務,6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隨着教育愈發“內卷”,讓不少人都誤以爲良好的教育都是靠錢堆出來的,其實不然。在生活中,細小的瑣事通過合理的安排,也能變成極大的教育資源,堅持讓孩子做家務,說不定能把孩子“雞”進清華!
文|小樹媽媽
From 小樹媽媽
微信號: tree2050
之前刷微博,看到了“國民好婆婆”家的後續,特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有媽媽可能還記得,2018年的時候,湖南衛視出了一檔節目叫《少年說》。
這節目中,中小學生們可以站在天台上,向父母、老師、同學等人喊話,把自己的心裡話說出來。
有一期節目中,上臺了一個叫付軒昂的初中生。
他向自己的母親喊話,覺得自己承擔的家務太多了。
他說:
“現在我寫完作業,我得刷碗、擦地、摘菜,以前這些活都是我媽媽一個人乾的。
現在都一股腦推給我,她還逼迫我學做飯。
在她的逼迫下,我學會了做燜飯、煮粥、拌涼菜,我只是個十幾歲的小孩子……”
付軒昂吐槽了半天,纔跟媽媽說出了自己的訴求:“以後能不能不要再逼我做家務了?”
沒想到媽媽斬釘截鐵的微笑回覆:“不可以!”
並且解釋道:
“作爲一個男孩子,你將來如果能泡得在廚房,下得了書房,能擔當,有責任。那麼你未來一定很幸福,跟你在一起的人也會很幸福!”
男孩則反問媽媽:“但是以我現階段的年齡來說,學習不是最重要的嗎?”
媽媽的回答更加精彩,她沒有直接說教,而是非常真誠的回覆:
“生活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家務勞動會鍛鍊你的動手能力,同時還會讓你培養感恩之心,更會讓你有耐心和愛心。
媽媽結婚的時候已經37歲,我爲什麼要結婚?那是因爲你爸爸在你姥姥家刷了三年碗!
那時候媽媽身體不好,所以到你10歲以前,媽媽都從來沒有拖過地,都是你爸爸做家務,連你姥姥生病住院,都是你爸爸24小時在醫院陪護照顧。
這一切,都讓媽媽特別感動,覺得嫁給你爸爸從來沒有後悔過。
將來你的另一半,她也是千嬌萬寵的一個孩子,也是她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爲什麼她要受委屈呢?
跟你一樣,她也要工作、學習、還得生孩子,帶孩子。
所以媽媽讓你做家務的初衷並不是折磨你,而是希望你成爲一個真正有擔當、有責任感的男人,能夠像你爸爸一樣,讓你未來的另一半能夠在大庭廣衆之下,告訴大家:我從來沒有後悔嫁給付軒昂!”
說完,她還對兒子喊話:
“媽媽對你還有一個要求,希望你今天能夠答應媽媽,以後自己洗內褲和襪子。”
媽媽的一番話,直接被刷上了當年的熱搜,被譽爲中國好婆婆。
如今距離節目播出,已經六年過去了。
這留年,付軒昂一直非常優秀。他先是進入長春外國語學校讀高中,期間獲得高中英語演講與配音比賽的特等獎,還獲得過國家級一等獎等獎項。
在去年直接保送清華大學,進入了清華的英語(世界文學與文化實驗班)專業。
看到這個後續,我覺得挺感慨的。
網友們“中國好婆婆”的稱呼,可能有調侃的成分在裡面。但是這個家庭爸爸尊重媽媽、願意分擔家務。媽媽懂得換位思考,培養孩子的擔當和責任心。兒子的優秀其實是順理成章的。
而且“要不要讓孩子做家務”這個話題,到今天其實也很值得討論。
現在很多孩子,在家裡都是“甩手掌櫃”。不會做飯不會收拾,甚至有孩子到大學了也會把髒衣服帶回家去洗。
父母可能認爲孩子少做一些家務,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裡面。
實際上,家務對孩子的幫助,一點都不比刷題少。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就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爲15:1,收入比後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也表明,孩子做家務的家庭比不做家務的家庭,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
“如果兒童讓自己任意地不論去做什麼而不去勞動,他們就既學不會文學,也學不會音樂,學不會體育,學不會那保證道德達到最高峰的禮儀。”
孩子勞動能力欠缺,一時可能看不出對成績有什麼影響,可從長久來看:會勞動的孩子,才擁有綜合競爭力。
01.
勞動,真的會讓孩子變“聰明”
日本有一檔火了28年的綜藝節目《初遣》,專門跟拍孩子們獨自出門、坐車、幫媽媽買菜、做家務的事。
上鏡的孩子,大多3、4歲。
在很多人的意識裡,3、4的孩子,連吃飯都要大人追着喂,獨自出門做家務,簡直不敢想象。
可這些孩子們,卻真的做到了。
有一期節目,跟拍的是男孩柊哉。
因爲爸爸不幸離世,他就經常幫媽媽照顧2歲的弟弟。
在節目裡,年僅4歲的柊哉帶着弟弟,倆人去很遠的地方買東西。
公交車站,柊哉不停張望,看車是否來了;
公交車上,弟弟睡着了,柊哉一邊照顧睡着的弟弟,一邊留意車是否到站;
車到站後,柊哉很耐心地叫醒弟弟,準備下車;
給爸爸買完花後,他還細心的給媽媽也帶上一支黃百合……
4歲的柊哉,完全像個小大人一樣,在心智、條理和處事能力等方面,表現得遠比同齡孩子更成熟。
其實不只是柊哉,節目裡那些經常幫忙做家務的孩子,幾乎都表現出了超越同齡人的成熟和懂事。
他們都較少情緒化,比較能控制自己,做事目標明確。
而這,大多要歸功於父母平時“敢用”孩子,願意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家務活之類的。
英國社會學家弗蘭克·富里迪曾做過一項研究:
缺乏必要的勞動鍛鍊,父母也不重視孩子的家務習慣,會讓孩子的腦前額葉發育遲緩。
圖片來源:電影《小花的味增湯》
而腦前額葉,負責着大腦的理性思維、邏輯思維、情緒自控、判斷力、決策力、延期滿足能力以及自我覺知的能力。
很多無法獨立,並表現出“幼兒化”心智的孩子,都是因爲腦前額葉發育不完善導致的。
而一個孩子,如果通過勞動得到足夠鍛鍊,腦前額葉發育會更好。
孩子不但顯得聰明懂事,延時滿足能力和自我覺知能力也會相應好,日後養成專注、自律的好習慣,也容易很多。
02.
經常勞動的孩子
自信也更有韌性
高爾基曾說:“勞動使人建立起對自己的理智力量的信心。”
孩子們能通過勞動,能獲得深度的自信、堅韌的品質,甚至更靈活的思維,這樣的孩子,也更有韌性,很容易成功。
前幾年,66歲的上海猶太媽媽,培養出兩個億萬富豪的事,震驚教育界。
沙拉·伊麥斯是留在上海生活的猶太后裔,她在中國經歷過三段失敗的婚姻,有三個子女。
爲了養家餬口,給孩子們更好的生活,沙拉只能靠賣春捲養家。
起初,她再苦再累,都捨不得用孩子。
直到鄰居提醒,她才決定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沙拉在家裡自創“勞動倫理學”課程,建立“有償生活制”:每個孩子每頓飯必須交納2元人民幣,無論誰請沙拉洗一次衣服,都要支付1塊錢。
孩子們爲了生活下去,就不斷幹活,以賺取“生活費”。
他們幫媽媽做家務掙錢,還從媽媽這裡批發春捲賣出去。
起初,孩子賣春捲並不能掙多少錢,可動腦嘗試了不同賣春捲的方式,孩子們發現利潤率越來越高。
雖然家庭貧困,沒有爸爸,可每個孩子,都從勞動中,嚐到了動手動腦的甜頭,他們對未來越來越自信,遇到一時的困難,也知道動腦筋去改變,變得很有韌性。
後來,大兒子成爲一家以色列駐香港企業的老總,二兒子做鑽石生意,很快成爲資產過億的成功商人。
而這位智慧的猶太母親,也成爲用勞動,讓孩子感受內在力量,收穫自信和成就的典範。
03.
會勞動的孩子
職業會更成功
在TED演講《如何養出成功的小孩而不過度管教》中,斯坦福學者朱莉,引用哈佛曆時75年的哈佛格蘭特研究,說出了培養成功孩子的兩個重要基礎:愛和家務活。
朱莉認爲:從小幫忙幹活、做家務,更能培養孩子“捲起衣袖”、我要出一份力、貢獻我的努力的心態。
而這點,會讓孩子在職場中獲得更多的優勢。
閨蜜就職的幼兒園,每年都能分到實習的師範生。
這些實習生,表現優秀,就有可能留在這所有百年曆史的省示範園。
而讓園長和老師們都特別青睞的,是那些“出身農村”的師範實習生。
這是因爲,大多數“出身農村”的畢業生,眼裡都很“有活”。
她們不用帶班老師分配,自己就會主動研究教案、做教具、組織孩子游戲,甚至幫保育園老師發飯、做衛生。
圖片來源:電視劇《春雨》
而那些基本沒勞動過的實習生,表現得更像“參觀”。
她們不但主動性差,做工作時,自我修正能力也有限,做錯了,做的不到位,也完全難以自我覺察。
孩子們經常參加勞動,實際上,是一次又一次參照規則,動手又動腦的實踐鍛鍊。
而這樣的鍛鍊,其實就是職場的微縮影。
它能讓孩子長大後,對職場不發怵、不陌生,更好更快融入。
04.
孩子的勞動能力
長在父母的觀念裡
鍛鍊孩子勞動的能力,其實僅僅需要父母轉變一下觀點。
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在一次採訪中,分享了兩個孩子的日常。
兩個孩子,一個4歲,一個2歲,都圍着圍裙,煞有介事的跟大人一起做家務。
扎克伯格也說,家中的家務誰都會做,就算是孩子也不例外。
其實“勞動是孩子的本能”,學習和成績從來不是孩子的唯一。
如果給孩子機會,讓他們在真實的生活中去實踐,去歷練,他們長大獨立後,就會更容易用自己的雙手,不斷創造更幸福的生活。
本文系授權 發佈,From 小樹媽媽,微信號:tree2050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常青藤家長會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