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融資、被收購,未來的“英偉達們”還有新機會嗎?

英偉達目前已經是AI芯片領域最具影響力與話題度的巨頭。在它成爲巨頭的道路上,除了與其纏鬥多年的AMD、英特爾等老對手外,有不少創業公司因挑戰英偉達而一度備受關注。

如今英偉達已經成爲全球第一家3萬億美元的芯片公司,而初創企業中未來的“英偉達們”究竟走到了哪一步?

據路透社7月12日報道,孫正義的軟銀集團正式宣佈收購了有“英國英偉達”之稱的Graphcore,這是一家2016年創立的芯片公司。

Graphcore是AI技術第一波浪潮時期誕生的企業。2016年,谷歌旗下DeepMind研發的人工智能AlphaGo在“人機大戰”中擊敗韓國九段棋手李世石,引發世界轟動。當時業內已經開始流行利用GPU來做AI系統的開發,據Deppmind的一篇論文介紹,AlphaGo背後的深度學習神經網絡某一個版本系統使用了1202個CPU和176個GPU。

Graphcore主要生產一種被其稱作IPU(Intelligence Processing Unit,智能處理單元)的AI芯片產品。與英偉達的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器)類似,IPU對並行處理能力進行了特殊的優化設計,可以適應AI應用中的大規模計算需求。

2019年11月,Graphcore正式發佈IPU產品,微軟成爲第一批用戶。2020年7月,Graphcore又對外公佈了其第二代IPU GC200,宣稱在多個主流模型上的表現優於英偉達的A100 GPU。

隨着英偉達在AI領域帶火了加速計算的概念,Graphcore的IPU代表了一種新型AI加速器也備受資本市場關注。Graphcore獲得過不少巨頭的投資,包括紅杉資本、微軟、戴爾和三星等,2020年公司的估值一度達到28億美元,躋身獨角獸的隊列。

然而,Graphcore的商業化進程卻不順利。2022年,公司的營收僅爲270萬美元,相比上一年下降了46%,虧損擴大至2.046億美元。這些財務困境導致公司在2022年開始裁員,並在2023年進一步削減員工人數,從631人減少至494人。

2023年10月,Graphcore宣佈需要籌集資金以維持運營,後陸續有媒體曝光Graphcore在尋求投資無果後,也開始在資本市場尋求收購“賣身”。

根據最新的收購新聞報道,Graphcore將成爲軟銀的全資子公司,並繼續以現有名稱運營。

與Graphcore被收購的命運不同,幾乎在同一天,另一家號稱要追趕英偉達的創業公司Groq的融資新聞受到關注。

根據The Information報道,Groq預計將在未來兩週內完成由貝萊德領投的3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22億美元,成爲該領域的新晉獨角獸。公司上一次融資還是在2021年4月,當時完成了共計3億美元的C輪融資,投資者包括老虎基金等知名機構。

而與Graphcore相同的一點是,Groq也是在2016年誕生的第一批AI芯片創業公司。其開發的是一種新型的AI芯片——LPU(Language Processing Unit,語言處理芯片)。據官方介紹,LPU是專爲大語言模型量身定製設計,相比GPU和CPU,能夠有效降低能耗並提高效率,尤其在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推理任務上展現出更好的性能。

Groq真正的走紅是在今年年初。公司宣稱LPU在推理速度上相較於英偉達的GPU具有顯著優勢(速度提高了10倍,而成本僅爲其十分之一),當時社交網絡稱這款產品爲“地表最強的推理芯片”。

但對於Groq能否真正挑戰英偉達,業內有不同的聲音。

AI科學家賈揚清此前通過計算數據得出結論,儘管Groq LPU速度快,但每年的用電成本與H100相比多出了10倍。此外,由於Groq LPU的內存容量較小,運行大型模型需要更多數量的LPU,這可能在實際部署中增加成本。

此外,英偉達A100、H100等多款GPU現階段主要應用於AI大模型的訓練。從算力供給的角度,訓練相對於推理現在是產業界更爲關心的場景。一位國內數據中心廠商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建設數據中心來提升算力供給時,率先關注的仍是訓練,數據中心的算力分配也是以訓練爲主。從能夠提供大規模的穩定算力角度,英偉達仍然具有顯著的優勢。

對初創公司,英偉達多年建立的商業生態優勢更是短期難以逾越的高牆。Graphcore總裁兼大中華區總經理盧濤曾提及初創公司與巨頭競爭不易:“即使我們每年100%擴張資源,大公司增加1%的資源就比我們要多,所以想在大規模的全面PK中勝出基本是不可能的。”

隨着Groq拿到新融資,Graphcore被軟銀收購後重整旗鼓,這些初創公司都選擇在英偉達的正面戰場外尋找新的機會。

目前,兩家公司都在尋求與雲廠商合作。Groq主攻AI推理市場,重點放在雲端算力。Graphcore也宣佈同雲廠商合作,雲產品形式來提供算力,不再像英偉達一樣單獨生產硬件產品對外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