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冠以省名的“弱校”:上海灘的“三個”上海大學
在國內高校界,有一類院校,雖然被冠以省市名,卻由於所在城市或省區院校“高手如林”,顯得“相形見絀”。
而將這些院校放到國內大環境中,實力又不容小覷。
他們要麼根紅苗正,是計劃經濟的嫡系徒孫;要麼沐浴改革春風,憑藉所在城市經濟飛速發展而財大氣粗;要麼依靠所在城市良好區位優勢和就業環境,在考生錄取中奪得一籌。
然而,他們儘管分別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卻長期在身邊強校壓制下籍籍無名。
這期我們說說上海灘的“三個”上海大學。
爲什麼說是“三個”上海大學呢?確切說,是三個階段的上海大學。但是他們的關係並非簡單的傳承、合併,可以說,上海大學的演變,展現的是一部革命、計劃體制和改革開放簡略史。
上海大學校徽
第一個上海大學時期
時間從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1922年,上海大學創立。當時有“北有北大、南有上大”和“文有上大、武有黃埔”的說法。
看看下面的名單,你就知道此說並非空穴來風。
上海大學由當時還是中共黨員的邵力子負責籌備,國民黨元老於右任任校長,中共領導人鄧中夏、瞿秋白參與辦學。
上海大學董事會由孫中山擔任名譽董事,董事包括汪精衛、蔡元培、章太炎等,董事會的委員長爲鄧中夏。
于右任
在上海大學擔任過教師或經常來講演的有李大釗、蔡和森、張太雷、李漢俊、惲代英、沈雁冰(矛盾)、任弼時、蕭楚女、吳玉章、郭沫若等。孫中山、廖仲愷、胡漢民等國民黨元老也來做過演講。
在上海大學讀過書的學生有王稼祥、秦邦憲(博古)、楊尚昆、李碩勳、丁玲、陳伯達、康生(當時名叫趙容)等,以及國民黨中較爲出名的張治中、邱清泉等。
老上海大學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上海大學被國民黨當局強行關閉。
戛然而止,燦若星河。
第二個上海大學時期
1983年5月,上海市決定將復旦大學分校、上海外國語學院分校、華東師範大學儀表電子分校、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分校、上海機械學院輕工分校、上海市美術學校等六所學校合併,復辦上海大學。
上海市美術學校
注意,這裡用的是”復辦”,當時高層也提出,要繼承早期上海大學的光榮傳統。同時,早期上海大學校友楊尚昆、周建人、俞平伯、陽翰笙、匡亞明、施蟄存等紛紛題詞來電,祝賀母校“覆校”“重光”。這說明,雖然時隔60年,物是人非,但是這裡的上海大學衣鉢還是得到了官方承認。此外,很少看到有關這所學校教學質量和學術地位的相關評論。
第三個上海大學時期
1983年,年屆70的錢偉長出任上海工業大學校長。上任初,出於上海地方院校散且弱的現狀,錢老萌生了組建上海地方綜合性大學的設想。當年,他訪問了新成立的上海大學文學院,他對該學院的系科設置和發展基礎表示了很濃厚的興趣,當時就有把上大文學院和上海工大合起來的意思。
上海工業大學
1987年,在上海工業大學校長任上的錢偉長將眼光投向了上海科學技術大學,他的目標是整合上海工業大學與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的工科和理科優勢,成立"上海理工大學"。1988年起,兩校共同組建成立了計算機學院,拉開兩校合併前奏。
上海科學技術大學
然而1993年,上海市教衛辦促成上海工大、上海科大和上海大學、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四校聯合辦學的方案在市級通過。
行政部門決策最終代替了科學家的設想。
從這一過程中看到,上海市教衛辦和錢偉長爲代表的上海工業大學在起主導作用,未查到有關當時上海大學做的相關工作。
1994年召開了成立大會,校長爲原上海工業大學校長錢偉長,而這所組建後的大學被叫作上海大學。
上海大學成立大會
顯然,不是當時的上海大學吸收其他院校,而是共同組建成立了一所新的大學。這也是一些觀點認爲當前上海辦學源頭時間爲1994年的原因。
儘管面對衆多華東強校,新成立的上海大學並不弱。這並不足爲奇,被冠以國際大都市之名所帶來的資源,是國內任何一所大學無法比擬的。
新的上海大學
並且從組建學校的來源看,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爲國家科學院創建,一出生就站在了巔峰;上海工業大學成立初期,從華東強校和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請來了一衆教授名流,佔盡地利優勢。而兩校後來經歷的文革挫折,爲國內所有高校的宿命。
學校有全職“兩院”院士6名,雙聘“兩院”院士15名,是擁有國家試點學院的17所高校之一、教育部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首批高校之一。
這對中西部任何一所普通211大學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上海大學A-學科2個,包括社會學、美術學;B+學科8個,包括數學、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B類學科11個,B-學科5個,C類學科11個。
上海大學學科情況
這裡要說的是,評判學科絕不是簡單的數據分析,還包括髮展歷史、隸屬關係、行業和地域認可等社會因素。
說直白了,學科也講關係、講出身。學科的盡頭是工作,你不是那個系統,門都進不去。學科終究是人的江湖,選專業玩的最終還是人情世故。
這就是本文不厭其煩談學校和學科歷史的原因。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