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觀察|微短劇大戰進入下半場:大灣區颳起了“AI大模型”之風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吳佳霖 廣州、深圳報道

2024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大會(廣東·廣州)日前順利閉幕,大會聚焦文化科技、數字內容、融合業態與傳統業態轉型提升四大熱點投資領域,吸引了800多家投資機構和企業參會,最終達成意向合作及投資簽約金額超過56億元,簽約企業52家,較去年大幅增長。

當前,大數據、算力、人工智能等新型生產要素正引領文化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注意到,在這場“文化+科技+金融”融合交匯的大會上,還有一個關鍵詞被頻頻提及:微短劇。

這並非空穴來風。

近日,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發布《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

白皮書顯示,2024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將達504.4億元,同比增長34.90%,已超過全年總票房收入預計爲470億元的內地電影。預計到2027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截至2024年6月,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已達到5.76億人,佔整體網民的52.4%,且呈穩步增長態勢。

萬衆矚目、全民參與的微短劇,擁有着更多的市場規模,更快的成長速度,更廣的潛在市場,和更大的盈利空間。

文投大會上,各大科技文化企業濟濟一堂,微短劇編劇、微短劇拍攝、微短劇剪輯、微短劇翻譯、微短劇互動……“AI+微短劇”,在大灣區究竟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插上AI的翅膀,微短劇全流程降本增效

“我始終認爲,藝術、美術和哲學是人類作爲智慧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內容爲王,未來的精品微短劇,重點不在於那個巴掌什麼時候落下。”重慶達瓦合志影像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達瓦科技”)聯合創始人高巖在文投大會上分享道。

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高巖穿着馬甲棉服,尚且帶着早晨從北京趕來的寒氣。偶有幾聲咳嗽,但也無法掩蓋他對短劇事業的滿腔熱情,以及希望找到更多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滿心期待。“目前,我們重慶的永川片場對於精品橫屏短劇製作方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協同永川當地公司給予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全製片流程服務提供吃住行、服化道。另外,在雲谷基金的加持下,既有資本,又有技術,還有場景。”高巖認爲,來到永川片場的短劇製作方,可以真正做到“帶着劇本來,拿着成片走”。

作爲國內唯一一個整體規劃建設且不單獨規劃實景建設的科技片場,達瓦科技以“影視工業化+影視工匠”爲發展思路,以虛擬拍攝技術爲核心,擁有國內最先進的科技影棚。其高精尖的LED虛擬拍攝系統、XR擴展現實系統和Vicon動作捕捉系統已協助拍攝20餘部作品,聚集企業120家、帶動就業4000餘人,引進劇組團隊3300餘人。

“我們非常歡迎灣區的製作人和關聯方來到重慶,來到永川,來看看我們的拍攝基地,來和我們開展更加深度的合作。”高巖認爲,灣區有非常多的製作方,劇本也質量更高,很希望以後能有更密切的合作。

“精品短劇的投資體量將會越來越大。” 高巖透露,目前達瓦科技片場一期的產能是每月750萬元左右。二期建成後,考慮精品短劇投資體量不斷增加的趨勢,月產能將有望達到2000萬元左右。

除了橫屏微短劇的精益求精,闖進素材生成、視頻剪輯與內容製造的AI技術,將短劇製作的效率提高了無數倍。

北京生數科技有限公司戰略副總裁樊家睿如此介紹Vidu大模型助力之下的短劇製作效率:“30個人的團隊在3個月內製作的工作量,生數科技的Vidu大模型可以通過1.5個人在2天之內把所有的素材生成完畢,並通過三天的時間剪輯成功。大大提升效率,縮短製作週期。”

業內人士透露,目前,短劇AI編劇的語料籌備也在進行中。據悉,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邱章紅教授正在進行大模型賦能影視劇本的寫作研究。在研發的全新一代智能微短劇自動寫作平臺上,9分鐘之內,可以生成40集、約6萬字的劇本,能夠承擔職業編劇80%以上的工作。

八仙過“海”的微短劇,AI帶領走向增量市場

科技賦能之後,揚帆出海也有了新的動力源。

“短劇出海市場空間至少是國內市場的7-12倍。”香港光盒動力科技公司(簡稱“光盒動力”)CMO樑劍認爲,出海短劇正朝着百億美元級藍海市場躍升。截至2024年3月,過去一年全球短劇APP用戶時長增長了16倍。國海證券研報指出,採用短劇DAU*ARPPU測算得到,長期海外短劇市場規模在144~648億美元區間。

“大家玩短劇,其實和文化出海一樣,都是走向增量市場。”廣東茉莉數字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鄧夢指出,中國的文化企業出海,是在“做加法”。

面對這個廣闊的藍海市場,優質內容的本身是科技賦能的基底。

“短劇出海,光靠流量明星不夠,優質的內容更容易被傳播,當然我們運營的加持也很重要。”深圳市酷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副總經理曹蕊認爲。

而在優質內容之上,AI技術給短劇的二創和翻譯提供了新的增長空間。

拓元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CFO寇錦瑋表示,在多媒體時代,生成式AI的運用將極大降低知識文化創作者製作視頻的難度和成本,使創作者回歸核心價值,助力優質文化內容的生成和傳播。該公司旗下的元分身平臺,通過多模態AIGC與互動技術,可以打造媲美真人的AI數字人。這意味着,“在當下火爆的微短劇領域,如果一部微短劇拍完後比較火,可以使用我們的元分身平臺,不用把演員找回來重新拍,就可以把一些內容、動作包括臺詞換掉,可以二創、可以翻譯成海外語言,直接出海。”

廣州趣丸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投資部負責人張人勇介紹的Mask GCT語音大模型,可以調整長度、語速和情緒,打造更精細可控的聲音輸出和翻譯。他認爲,將Mask GCT語音大模型運用到短劇和影視劇優質的聲音克隆和翻譯上,可以助力文化出海。趣丸也涉足了短劇賽道,據張人勇介紹,趣丸參與設計的《第六隻醒獅》微短劇入選了“跟着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第四批推薦劇目。

除了雄姿勃發的備賽選手,在海外賽道,也早已有前瞻者早早“搶跑”。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見到鵾鵬的時候,他正在和幾位投資人密切地討論着資金的流動和未來可能的合作。“稍等一下。” 互影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鵾鵬禮貌地迴應,“現場的氣氛太熱烈了,很多我們的上下游企業和潛在的投資夥伴都在現場,我現在對我們回國發展非常有信心。”

“當前我們的主要業務都在海外,是時候考慮國內市場的落地了。” 鵾鵬透露。互影科技的鵾鵬試圖建立一個高交互、強個性化的多點觸控時代,屏裡屏外的界限被打破,觀衆也可以參與內容生成。這種強互動的內容體驗,將在影視、遊戲、短劇、MCN等應用層面落地。

爲了實現可交互,互影科技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編輯器能夠將數百萬人實時發佈的彈幕、點贊、付費等行爲抓取到雲端,向不同平臺推流,實現高併發、跨平臺、跨終端、跨編輯器的百萬人在線互動。

“原本只是看一看,如今更想試一試。” 鵾鵬對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透露,自己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資本活力、創新熱土非常期待,有計劃未來考慮在廣州落地子公司。

灣區活化產業全鏈路的落地打造

“試一試”的膽量,來自於灣區的一片大好的創新沃土。政策扶持和風潮引領之下,揚帆出海的文化影視科技相關企業扎堆出現在大灣區。

“第一次創業的時候我們就選擇落戶在南沙,也感受到了當地政府的魄力和誠意,給予我們創業團隊全方位的支持。所以二次創業的時候,我們義無反顧地紮根南沙。” 廣州宸境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曹田甜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說,作爲底層的通用平臺技術,空間計算有無窮的可能性,能夠賦能元宇宙、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文旅產業等幾大萬億級市場,也包括當前大熱的短劇產業,市場潛力巨大。

“爲搶抓短劇出海機遇,光盒動力目前正打造短劇全鏈路服務。”樑劍介紹,目前公司已出品數部精品海外短劇,出海短劇承製業務覆蓋北美、東南亞、韓國、法國等地區。通過本地達人招募和運營搭建,企業已孵化TikTok美區達人公會,現簽約TikTok達人1500+,總粉絲量突破8000萬+,擁有完善的達人庫,可爲跨境賣家提供專業的海外素材拍攝及海外網紅營銷服務,助力中國短劇出海。

全鏈路的打造,需要更多的合作。而合作的機會,頻頻誕生在活躍的灣區。

“怎麼樣可以把我們海外製作的內容搬到國內?在大灣區某個城市,可以找一個能夠打造國際化場景的數字基地,能夠實現不用在海外拍攝的場景和服務,這樣可以大大高效地提高我們的產能。”光盒動力總經理詹卓安想要利用AI大模型技術推動灣區的離岸數字文化基地建設,推動大灣區在中國短劇出海行業的勢能。

“如果在灣區建設更適合拍攝短劇的國際化基地,境外的演員來這裡提高我們的產能,我們也可以提供就業機會,這是一個雙向賦能的交流。同時,我也非常希望能有更加優秀的後期團隊進駐灣區,合作降本增效。”

而爲了更好地孵化內容抱團出海,廣東普星達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剛2020年在廣州建了全國首家紀實視聽產業爲主的內容產業園——廣州數字技術視聽產業園,希望在園區內外構建一個紀實短片產業的生態圈,並與愛奇藝、騰訊、廣州讀書館等構建圈層,“我們是希望孵化了一批內容後集中出海。”陳剛表示。

“如果說廣東的文化出海纔剛興起,而製造出海已經走過了20多年,廣東本身就有出海基因,產品、製造、科技都走出去了,沿着這條路,文化出海會簡單得多。”利亞德集團總裁、廣州勵豐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波這一番話,道出了大灣區引領中國微短劇出海背後的產業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