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名校老教師用愛託舉烏蒙山孩子“出山”
孫寧生在家訪路上。
2011年1月13日,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地理教師孫寧生辦完退休手續的第二天,就擠上綠皮火車,輾轉來到烏蒙山腳下的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茨營中學。
13年來,他只回過南京6次。“寧生”,一看就根在南京。從支教到定居曲靖,是什麼讓他把身心安放在那片遙遠的大山呢?
孫寧生是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在他的抽屜裡,擺了厚厚一摞證書。中國好人、雲南省道德模範、感動南京人物……這是一個滿身都是故事的人。
哪裡最窮哪裡最需要,
我就去哪!
衆多證書裡,孫寧生指着雲南頒發的那一摞說:這些,是“大山頒發的”。他覺得,自己最精彩的人生故事,是從烏蒙山寫起的。
“支教,並非一時衝動,而是一生夙願。”孫寧生小時候家很窮,但他始終愛看書。中學趕上“上山下鄉”,在農村生活10年,他埋頭苦讀,靠着自學,考進了大學,畢業後成爲名校南師附中的一名地理教師。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老師期間,孫寧生開始謀劃支教的事。他用10年時間,跑遍大半個中國,考察支教地點,“哪裡最窮,哪個學校最需要老師,我就去哪!”這位地理老師,最終在自己的人生地圖上選擇了位於烏蒙山區的曲靖市麒麟區茨營中學,“聽說這是全國最需要幫助的學校之一,我就來了!”
來前就有心理準備,但真走進校園,孫寧生還是被震驚到了:寒風呼呼地往教室裡灌,桌椅破爛不堪,學生宿舍漏雨,水龍頭常放不出水……
山風凜冽,沒有好身體和好心態,根本熬不住、待不長。早在2000年,孫寧生就牽頭成立了南師附中教職工登山協會,每週組織爬紫金山,前後堅持將近10年,爲練就一副好身板,將來去山區支教。
支教13年,中間有一段,孫寧生短暫“升官”了,支援貴州威寧縣哈喇河鄉河邊村田字格小學,擔任校長。學校在海拔2600米高的山區,氣溫很低,蔬菜都不能生長,人們的日常食物就是玉米和土豆。長期吃不上蔬菜,支教老師們都得了嚴重的口腔潰瘍。學校還經常停電,沒辦法用電磁爐燒水做飯,也用不了手機。
爲了補充維生素,孫寧生領着支教老師們滿山挖野菜吃,甚至試過用松針煮水喝。灰灰菜、小米菜、野韭菜……孩子們推薦了一種野果子叫“老米醋”,吃完之後,老師們的口腔潰瘍慢慢好了。他跟記者炫耀道:“找野菜,我可是一把好手!”
自己吃苦不說,
還要拉上老伴一起
孫寧生前腳到雲南,老伴後腳就跟來了。“他放心不下這些山裡的孩子,而我,放心不下他呀!”相濡以沫半輩子,老伴心疼他,也理解他:“一個人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多難得啊!”
她在曲靖買了房,定居下來,成了孫寧生的“支教助手”。
學校辦學條件差,而更讓孫寧生揪心的是學生沒有一個看書的環境。靠讀書改變命運的孫寧生,堅信讀書是山區孩子打開眼界、走向世界的金鑰匙。爲此,到學校第一天,他就向校長承諾:他要爲學校建一個圖書室,給孩子們一片除了種玉米、養牛、喂蠶寶之外的“新天地”。
學校沒有多餘房間,孫寧生拿出自己的住房公積金3萬多元,搭了一個50多平方米的鋼結構活動板房;學校缺書,他寒假期間奔回南京,四處募集6000多冊圖書和2000多本雜誌。
2011年3月21日,這個名爲“希望書屋”的圖書室向茨營中學1800多名師生開放。13年過去,圖書室如今已擁有4萬多冊圖書雜誌。
每天中午,圖書室是整個學校最熱鬧的角落。孩子們簇擁着,找書、唸書、聊書……這也是孫寧生每天最開心的時候,他在電腦上爲學生們登記借閱書籍,爲學生們介紹新到的好書,“幾萬本書,都是我一本一本入庫的。”孫寧生除了引導孩子們讀書,還帶着孩子們寫讀書筆記,大聲念出來。寫得好的學生,他自己掏錢買文具給予獎勵。
在茨營中學,孫寧生兼的職務很多:教地理、語文、政治,哪裡空缺就補哪裡。他是校圖書館館長和管理員,也是校愛心助學文具超市的經理兼服務員,爲困難學生無償提供文具。此外,他還是鄉小學的校外輔導員。
孫寧生主動要來學校困難學生名單,利用雙休日挨家挨戶走訪。山路崎嶇不通車,他靠一雙腳板丈量。2011年8月,首批95名品學兼優、家庭困難的學生成爲孫寧生的資助對象,每人每月發放100元生活費。截至目前,他已資助了375名困難學生。不明真相的人以爲資助人是個大老闆,其實,這個“老闆”是將退休金傾囊拿出。
“寧生”終會老去,
“親友團”接力傳承
“孫老師,我考上大學了!”今年夏天,18歲的小代給孫寧生打來電話。“好孩子!”孫寧生笑着誇讚。
小代是一名孤兒。出生後就沒了母親,初二那年父親去世。“如果沒有孫老師,就沒有現在的我。”小姑娘哽咽道。
小代是孫寧生資助的孩子。2019年春天,他發現小姑娘幾天沒來圖書室借書了,一問才得知14歲的小代輟學打工去了!“小代成績一直位居班級中上游,可惜了!”孫寧生皺起眉頭。
經多方打聽,孫寧生獲知小代可能在縣城某小區旁的燒烤店打工。燒烤店大多晚上生意好,於是,每天下班後,他坐公交車進城,一家一家店去找,終於找到小代。“孩子,你沒有爺爺,以後我就是你爺爺!”孫寧生輕聲安慰,小代被勸回校園。
小代並不是第一個被孫寧生拉回來的學生。十多年來,他從田間地頭、飯店餐桌間、商店櫃檯後……找回一個個輟學孩子。“每年春節過後,都有學生輟學跑出去打工。”因此,孫寧生的每個新年都是在茨營過的,爲的是守住孩子,開學時“一個都不能少”。
範亮是孫寧生在南師附中時的學生,來雲南看老師,看到孫寧生站在田裡邊幹農活,邊做一位輟學女孩的工作。範亮至今難忘孫寧生的一番話:“教育是個慢活,如同播種,種子撒下去,總要過一段時間纔會生根、發芽……”
對73歲的孫寧生來說,自己紮根山區13年最好的“回報”,是孩子們擁有了夢想以及逐夢的勇氣,走出大山、改寫人生答卷。在他的抽屜裡,有一張統計到今年10月份的表格:“39人!這都是資助對象裡考上大學本科的孩子!”在孫寧生的資助下,這些學生畢業後,有的成爲中小學教師,有的成爲醫護人員、企業骨幹,改寫了人生。
除了自己教書,他也引來了南京和各地的師資。他利用自己的人脈,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雲南大學、對外經貿大學等學校的大學生建立聯繫,邀請他們假期給學生們上英語課和信息技術課,激勵山區的孩子們努力學習。曾連續10年中考升學率在當地倒數第一的茨營中學,如今躍居全區中上水平。校長趙小郭感慨地說:“孫老師心裡全裝着孩子們,唯獨沒有自己!”
年齡越來越大,孫寧生的緊迫感日益強烈。該做白內障手術,但算算做手術加休養的時間,再想想孩子們,孫寧生就把這事兒一推再推。
他希望能爲大山引來更多的“孫寧生”。從2011年到現在,他聯繫了400多名愛心人士和數十個愛心機構,資助困難學生和孤兒300多人,經他手籌集的助學款總額超過100萬元。
從教30餘年,孫寧生帶過的學生近萬人。希望圖書室缺書,原來的學生和同事紛紛伸出援手。學生小范還召集一批同學,爲茨營中學的孩子們搞起了一個“助學基金”。雲南和貴州的學生也陸續加入進來,有的組建愛心羣,資助孩子,有的加入到支教隊伍中來。王福兵,在孫寧生幫助下,走出大山,來到鹽城濱海中學,當了一名地理老師,班裡家境困難的孩子,都盡力資助。“也想像孫老師那樣散發溫暖!”王福兵說。
已是古稀之年的孫寧生,眼中的世界變得越來越模糊,但他努力睜大眼睛,想看着更多的山區孩子走出他的視線、走出連綿大山。他說,茨營中學教學樓上寫着一句話——讀書墊高人生高度。這也是他的座右銘。“只要身體還允許,我希望能一直守在這裡,墊高孩子們的人生,用自己並不澎湃的力量,儘可能託舉起更多孩子的明天。”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葛靈丹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