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缺陷太多了,如果改爲京漢大運河,那黃河就通航了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調水工程之一。該工程從丹江口水庫開始,一直延伸到北京,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爲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區提供飲用水,以及生活和生產用水。2023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一共調了74億噸水,爲京津冀地區提供了大量的乾淨的飲用水。
但中線工程爲了保障調水的質量,也犧牲了許多的經濟利益。首先,爲了保證丹江口水庫的水的質量,因而對漢江上游的環境保護要求很好高,這使得漢中、安康、商洛和南陽的經濟發展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而丹江口以上的河段因爲要保障水質而無法通航,這也是一大遺憾。
第二,爲了充分保障水質,中線工程也放棄了管道運輸的方式。管道運輸的效率更高,而且更加成本更低。但管道運輸會使得水得不到陽光的照射,使得細菌容易滋生,這的確也會影響一些水質。
第三,爲了保障水質。從丹江口到北京的這段用高價修建的高速運河卻禁止通航,兩岸禁止和其他河流交匯,並禁止建設港口。這就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如果中線工程能夠通航,那麼華北到江漢之間就會形成了一條貨運大通道,而運河兩岸的經濟也會被帶動起來,這對於中部地區的崛起都是非常有利的。
第四,調水工程給漢江水源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目前,除了中線工程之外,還有引漢濟渭工程需要在漢江的上游取水。如果這兩大工程的二期工程都建設完成了,那中線工程每年要調走141億噸的水,而引漢濟渭工程要調走15億噸,那漢江上游的水量就所剩無幾了。這樣,漢江下游的航運、灌溉都會受到影響。
爲了彌補漢江的水源,國家又開工了引江補漢、引江濟漢兩大工程,主要是用長江之水來補給漢江。但爲了確保南水北調的水質,兩大工程都只能將長江三峽的水調到漢江下游,不能調到丹江口水庫以上,這就使得漢江的水源壓力一直存在。爲此,現在又有人提出引嘉陵江之水來補漢江上游的設想。
我認爲,以上的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解決的方案也非常簡單。首先,那就是要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進行徹底的改造,使之成爲一條大運河。這條運河不僅僅要實現華北平原的通航,還要爲黃河、海河、京杭運河北段提供水源補給,而且能夠全程實現自流。這條運河南到漢江,北到北京,乾脆就叫做京漢大運河。有了京漢大運河的補給,北方主要的河流都可以實現通航,並連成一個水運網絡。
中線工程變成大運河後,那麼這個工程對水質的要求也就不會太高了。於是乎,長江三峽的水就可以直接大量引入京漢運河。目前,長江三峽每年的徑流量是4000億噸,那每年調取500億噸的水到北方的話,那就可以基本解決北方的缺水問題和航運問題了。要知道,這500億噸的水就相當於黃河一年的徑流量。不僅如此,在長江流域發生洪澇災害的時候,可以加大馬力抽水,緩解三峽的泄洪壓力。
如果中線工程改造爲了京漢運河,那調到北方的水就無法作爲飲用水源了,那該怎麼解決呢?很簡單,在運河兩岸修建管道。飲用水就專門用管道運輸,運輸到北京附近,先調取到各大水庫。管道運輸的水質雖達到了最佳,但已經超過了華北大部分天然水質,可以作爲飲用水的。如果先將這些水調入飲用水源的水庫,通過陽光照射,以及經過自然的淨化,那水質就會進一步提升了。
除了飲用水、生活用水之外,其他的一切農業生產、工業用水都禁止用管道之水,只能用河道調來的水。另外,環渤海一帶應該大力發展海水淡化技術,以減輕這一帶的用水壓力。
由於漢江上游之水還是要繼續成爲飲用水,那漢江上游的經濟開發以及航運都是受到限制的。爲了彌補因爲水源保護帶來的經濟損失,我認爲,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應該每年給漢江上游的城市提供一些經濟支援,這種支援可以以國家財政轉移的方式支付,也可以以地方幫扶支援的方式支付。
總之,飲用水問題實際上是比較好解決的。我認爲,中線工程既然作爲一項投巨資打造的工程,那就不應該成爲一條只運輸飲用水的工程,不然就是大材小用。只有將中線工程開發爲京漢運河,那才能徹底釋放這條運河的潛力,並帶動整個北方的經濟發展。
本人收集了大量的地圖資源,包括中國曆代古地圖和世界古地圖、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地理地圖、中國各省的地圖大全等,總量達到了330G。對地圖感興趣,可以加我的V信(songwain)進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