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政策及淨零路徑是在畫餅充飢?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國發會去年12月底舉辦「我國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劃論壇」,說明淨零12項關鍵戰略。觀其內容,戰略方向雖立意良善,但糟糕的是,就淨零行動最關鍵之「能源政策」問題,卻未見具體可行之方案。而能源政策直接關係到人民生活與經濟之發展,依2022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2020年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已佔比達90.97%,其中能源產業又佔該比例的69.92%。因此,如無具體可行之能源政策,任何淨零策略註定成爲空談。對於蔡政府的能源政策,筆者認爲至少有以下問題亟待政府解答:
一、燃氣發電要如何處理之「斷氣」問題?
目前天然氣安全存量僅有10天左右,至2027年安全存量天數預計亦僅達24天。而依目前的能源政策,至2025年燃氣發電將佔全國50%之發電量,於此情形,若因天災人禍(包括戰禍)而造成天然氣無法送至臺灣,只要10~24天,臺灣就面臨「斷氣」。我們有何具體方案確保天然氣能源供應安全?
二、燃氣發電要如何因應天然氣價格大漲?
俄烏戰爭掀起的能源短缺危機籠罩全球,天然氣價格飆漲近4倍,未來爭搶天然氣的情形可能有增無減。若遇天然氣價格大幅飆漲,請問政府究應調漲電價,還是要繼續編列預算填補臺電、中油虧損?或兩者皆是,以至物價上漲,生產力下降!
三、燃氣發電要如何控管「甲烷泄漏」加速氣候危機?
燃氣發電所使用之天然氣,其主要成分爲甲烷,其20年全球暖化潛勢是二氧化碳的86倍,如美國氣候特使John Kerry所言:「減少甲烷污染,是緩解氣候變遷最快的方法」。是若天然氣於開採、運輸、儲存及使用之過程中,甲烷泄漏未能控制在3%以下者,反而會加快地球增溫速度,若此,蔡政府「增氣減媒」政策對降低氣候危機無異是「飲鴆止渴」。我們可有控管甲烷泄漏之有效方案?
四、風電與太陽能如何克服其「間歇性」問題?
依政府的淨零路徑,2050年之電力配比,再生能源將達60~70%,又系以風電與太陽能爲最主要。然風電與太陽能受季節氣候更迭與日照時間的影響,其「間歇性」使之難以成爲穩定之能源。請問政府如何克服其間歇性問題?臺灣的國土究竟可容納多少之風電與太陽能? 另外,對於臺灣所擁有能持續提供能源的瑰寶——「地熱」,請問政府是否有決心及魄力修改相關法令,引進技術及經驗,進行地熱探勘、建立地熱產業鏈,讓地熱成爲臺灣綠能主力的計劃?若前述問題答案皆是虛應故事者,臺灣淨零路徑也是「畫餅充飢」!
五、臺灣有足夠的條件拒絕「核電」嗎?
歐、美、日、韓等國過去追求「去核」的政策均出現急轉彎,該等國家發展綠能之條件未必比臺灣差,其等尚且須務實地重啓核電,以追求能源安全及實現淨零目標。而臺灣真能持續以「使用核能就是不顧人民生命安全」的「非核神主牌」政治口號,作爲拒絕「核電」之理由嗎?
面對氣候變遷、2050淨零挑戰,吾人必須迴歸理性思考,拒絕陷入概念式意氣之爭,以科學方法分析可能的能源選擇之優缺點及其限制條件。唯有將所有事實問題釐清後,方能訂出具體可行的能源政策。雖然蔡政府的任期只到2024年,但以上所提出之問題事關臺灣地區及人類福祉,蔡政府及有意問鼎2024中華民國總統的有志之士必須給予明確答案!(作者陳長文爲超國界法律教授、法律人,蕭偉鬆爲律師、土木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