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 大國對峙 臺灣角色定位

餘紀忠文教基金會

基金會董事們與同仁合影: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餘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照

中美對抗 新經濟冷戰下

臺灣的生存發展考量

朱雲漢(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當前,國際秩序面臨最大的風險,就是美中貿易戰爭是否會繼續升級。若兩國全面走向戰略性的衝突對抗,其影響將遠大於保護主義,且會快速蔓延到科技、教育、金融、網路、軍事等領域,最終引發一場新的冷戰。美中兩大強權之間若沒有最基本的合作意願,戰後自由國際秩序就必然面臨裂解,現存全球治理機制將陷入癱瘓,人類面臨的全球議題難以找到解決之道,且會對全世界規則秩序產生重大影響。

可避免的修斯底德陷阱

修斯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敘述,崛起中的雅典與既有強權斯巴達之間難免一戰,被稱之爲修斯底德陷阱。取材於此一教訓,哈佛大學國際關係教授艾莉森在《命中註定的戰爭:美中能逃過修斯底德陷阱嗎?》一書中,分析過去五個世紀內既有強權與崛起中強權衝突的案例。最終,十六組案例裡有十二組衝突雙方爆發戰爭。中國是否會強大到威脅美國的安全,最終導致歷史悲劇重演?

事實上,中美可以避免「修斯底德陷阱」。兩國之間的對抗成本高昂,即使只是局部衝突,或者經濟金融方面的對抗,世界都承受不起;美中若要相互毀滅,世界經濟體系會先崩潰,從結構性角度來看,歷史不一定會重演。除了核子武器的恐怖平衡之外,中國沒有稱霸全球的野心、美中之間也沒有領土爭議,兩者之間並不存在不可化解的核心利益衝突。同時,中美之間有太平洋相隔,彼此在地理上並沒有直接的安全威脅。美國所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威脅」,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不適應與意識形態框架塑造的。

中美戰略

是美對中全面壓制

中美貿易大戰,就是美國對中國進行全面戰略壓制的一環,而這一波美中戰略對抗升高,是源自於四重矛盾與衝突的疊加。首先,美國國內社會正在面臨矛盾,高漲情緒極需宣泄出口,而中國是顯著目標。其次,美國欲維護自己在全球產業分工頂層地位,若中國不願維持在中高或中低端的分工鏈,就會繼續衝突。第三,美國佔據國際體系霸權地位已久,並從此獲得特權,在此與中國產生衝突。第四,政治經濟體制優勝劣敗的競爭,或稱美國模式與中國模式的競爭,中國打破美國在文明競爭上的優勢,對美國菁英而言難以接受。

中美連體嬰割離 進入新冷戰

在中美對抗的升級之下,兩強已經進入一場新冷戰。美國將動用所有戰略籌碼,試圖影響中國正常參與其所主導的全球與區域安全、貿易、科技與金融體系,並迫使依賴美國市場的跨國企業,將其全球供應鏈移出中國大陸,以打亂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攀升的趨勢。在新冷戰局勢之下,中美貿易戰將不可能太快落幕,即使民主黨籍候選人當選,也不可能馬上停止。對抗與衝突已經蔓延到各個領域,特別是在科技、軍事、網路議題上,美國對中國都會持續防範。貿易戰已經演變成經濟與政治耐力持久戰、也爲中長期整體心理負擔的戰略較量。

中美經濟連體嬰時代已經結束,局部剝離已經形成趨勢,但全面剝離可能性不大,主因是難以獲得全面社會共識。科技封鎖會嚴重損傷美國科技競爭力與龍頭地位,美國企業也將不敢大量投資在科技創新上。封鎖的代價可能是美國給自己築一道高牆,卻無法完全阻擋中國高科技產業在全球的佈局。況且川普團隊基於立即的政治計算,可能有認爲科技業是民主黨大本營、金主來源。就長遠而言,科技業仍然是美國重要的競爭力來源。除科技封鎖外,金融封鎖也會加速損壞美元霸權體系。

鷹派經濟戰阻力浮現

縱然鷹派想對中國發起一場新經濟冷戰,阻力仍會逐漸浮現。除了美國絕大多數傳統盟邦,都與中國有緊密經貿關係,不會配合美國孤立或制裁中國之外,美國跨國企業與華爾街也不可能放棄中國的巨大市場,及其高效率的產業供應鏈。如果貿易戰僵持下去,過去三十多年美國享受的低通膨、低利率、生產力增長的全球化紅利將會消失。超級全球化已經讓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經濟依存關係構成盤根錯節的利益連體,若要動手拆解這個結構,將給美國與世界經濟帶來嚴重後果。G20高峰會前夕,股市向川普發出的強烈訊號,也就是華爾街的警訊。如果貿易戰不適可而止,將會導致全面股災與經濟衰退,這是G20貿易戰休兵協議的重要背景。

美國想要遏制中國 將難以如願

中國內需市場龐大,而且仍有巨大經濟增長潛力。並且科技自主發展體系與產業生態,也足以支持高科技產業體系的發展,並持續吸引全球跨國企業搶進。同時,中國在2016年已取代美國成爲最大貿易國,並且與其他國家形成經濟與軍事同盟,而大多數美國盟邦都拒絕選邊;我認爲上海合作組織與一帶一路倡議,尚可以有效突破地緣政治上美國戰略圍堵;中國推進深化南南合作還有廣闊空間,引領新版全球化。

面對中美經濟連體嬰的結束,企業要設法適應全球經濟雙核心的裂解。第一種選擇是踏穩一條船:固守美國市場,或集中耕耘中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第二種選擇是學會腳踏兩條船,針對生產線進行多元化佈局,或甚至直接拆分成兩個公司,一個針對美國市場、一個針對美國以外的市場,兩者分別是用兩套技術規格與產業標準,美方爲主的GAFA(谷歌、亞馬遜、臉書、蘋果)體系與Microsoft(微軟),正強勢主導快速進化的數位社會。事實上,已經有許多向中國高科技企業供貨的亞洲廠商開始部署 EAR Free ( Free of Export Administration Review ) 迴避美國出口管制審查的生產線。這種生產線不使用任何源於美國的設備、零組件、軟體、專利授權,完全繞過美國商務部「實體名單」圍堵政策的管轄。近期,前花旗證券亞洲首席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表示,臺積電一定要在十年內扶植髮展一條完全非美系的半導體設備產線,及使用非美認證IP來服務重點客戶。跨國企業將要同時適應分庭抗禮的兩套平行體系,兩者之間也並不見得互斥,可以相互平行競逐。

美中各主導的兩套平行體系整理

全球秩序重組趨勢不變

重心向亞洲轉移西方式微

後疫情時代,全球秩序重組的趨勢不變,而且可能加速進行。全球經濟重心將向亞洲轉移,西方爲主的世界秩序式微;以中國爲首的新興經濟體推動全球化規則的改革,併爲全球化輸入動力,將持續並接受考驗。美國霸權將衰落,中國成爲舉足輕重的國際公共財提供者,並在推動區域經濟整合與制定科技規範的影響力與美國並駕齊驅。

全球化已到盡頭,區域強權主導下,風險倍增,新經濟時代提前來臨。臺灣必須要留有自主迴旋空間,因應世界持續變動的政經態勢。

國際政經變局下

臺灣總體經濟政策之因應

許嘉棟(東吳大學辜濓鬆先生紀念暨中信金融學院講座教授、前央行副總裁)

美中爭霸下 臺灣如何自保

臺灣針對總體經濟政策應如何因應,國人要必須正視當今國際局勢之事實。首先談兩強之爭,如同朱院士所提的美中爭霸愈來愈氣焰,在兩強對抗下,美川普政府欲將臺灣作爲對抗中國的馬前卒。與此同時,中國不容許臺灣獨立,這立場非常清楚,要進行臺獨,將要面對的是中國的武統手段,大家心裡都有數,香港的例子似乎也是示警臺灣當局。由於兩岸的軍事、外交與經濟實力差距甚大,並且兩岸經貿投資關係緊密,如今大陸可以脫臺,臺灣無法脫中,回到20年前大陸絕對不會放棄與臺灣交流。再看當前,全球經濟金融陷入亂局,短期內難以振衰起敝,臺灣是要靠出口貿易,依賴全球的市場,但現在都不是很樂觀。我們正面臨三大問題:美中兩強爭霸過程中,臺灣如何自保圖存?臺灣應發展何種有利、可行的兩岸關係?當前國際政經變局下,臺灣的經濟政策應如何因應?

臺灣是小型經濟體,對國際與大陸市場倚重度高;雖有部分企業產品居於國際關鍵地位,但在國際政經圈少有話語權或影響力。無論世界怎麼變,臺灣在經濟層面只能被動因應,難以尋找或創造自主空間,自己能夠自決的程度很少。在經濟面的因應原則,其主要是針對大陸,在國家安全之前提下兼顧兩岸關係,應趨吉避凶,在安全自主下,纔可能談談臺灣未來。

臺灣內憂外患的經濟處境

臺灣目前的經濟處境,既有內憂也有外患。內憂的部分,沒有政治立場,只反應事實。臺灣經濟鬼混20年,經濟成長率下滑,其中一個重要關鍵是投資率太低,投資環境欠佳,國人投資與外來投資意願不高。從主計處統計可注意到投資毛額佔GDP比率看來不低,佔23至24%。但折舊率佔17%相當高,若扣除折舊率後淨投資毛額剩7%,折舊率高也與高科技實力相關,折舊率高、壽命短、淘汰率快,導致沒有人有願意投資;不願意投資臺灣市場,政治紛擾與兩岸關係不睦是主因;在此呼籲如沒有兩岸政治紛擾,相信投資將會提高很多;另外,還有貧富差距過大、薪資停滯,導致經濟成長無感;針對薪資停滯,以我爲例在臺大兼職一小時900元,900元的鐘點費已經凍結20年;貧富差距過大,導致反商仇富意識擡頭,強求齊頭式平等,民粹聲浪涌現;再者,資金過剩問題難解及政府財政困難,都是當前國內所面臨的挑戰。

外患在於當前國際經濟景氣不振;兩岸關係密切的臺灣經濟,當中國大陸經濟下行,更不利對大陸出口擴張。中國的經濟下行,主因是工資上漲過速、環保要求提高,導致投資環境惡化,同時還國進民退,也就是公營企業擴張,民營企業受壓力,如馬雲退出阿里巴巴,加上外在中美貿易戰、金融關稅影響,中國整個體制調整不易不順,長遠都是隱憂。

臺灣近期經濟表現相對亮麗,受益於臺商迴流與轉單效應,部分受益於大陸投資惡化,比起亞洲四小龍國家好一點,新冠肺炎疫情、經濟脫中,短期看起來,經濟並沒因疫情而受到嚴重傷害。

就貨幣金融政策之肯定、省思

臺灣在貨幣金融政策面,目前央行現行做法值得肯定。第一,未隨歐美大幅採行寬鬆貨幣政策;面對疫情衝擊,短期紓困無可厚非,若如歐美國家一般長期降息,無助刺激投資,還將惡化所得與財富分配。環境本就不好,不會因降息刺激投資,且有副作用,如所得分配持續惡化,國人退休金利息幾近爲零等,更將擴大貧富差距。第二,爲緩和短期熱錢進出對匯率之衝擊,央行鍼對短期熱錢進出國境進行匯市干預,而不針對經常帳收支,造成的新臺幣升值壓力,可想而知,國際熱錢進出,對貨幣衝擊是很大的。臺灣目前努力當熱錢進來時匯率阻升,熱錢撤出時阻貶,抑制熱錢所帶來的波動,我認爲央行的作爲是應該的。第三,抑制包括臺商迴流在內的資金涌向房市,但不會針對非業管範圍的股市,只要迴流資金不影響匯市與房價,央行是保持中立的。

即便如此,整體政策仍有可努力之方向。在新臺幣阻升買進時,市場資金太寬鬆總要收回一點。首先,對應匯市干預而增減的準備貨幣量,應該提高沖銷比例,但加強沖銷將影響央行盈餘;其次,也應該放寬對央行盈餘兩千億新臺幣繳庫之要求,以增加央行調整匯率與貨幣政策的彈性,有彈性央行纔會加強沖銷;再者,爲擴大國內剩餘資金之運用方向,應檢討、放寬相關法規,讓資金可以投資目前受限的養老、照護、醫療等產業;最後,目前股市與股價熱潮,是由資金堆疊而成,欠缺實體經濟基本面支撐,潛藏資產泡沫風險,故應該防範股市泡沫的發生。

對財政政策 投資環境 幾點想法

財政政策方面,臺灣仍具採行擴張性財政政策之空間,應擴大公共建設支出。目前,政府尚未償債餘額佔GDP比例在國際間水準仍屬偏低,還在可控範圍,且政府債務幾乎都是國內債務,無主權債務危機,每年亦有巨幅國內超額儲蓄,擴大公共建設支出之政策將有助提升景氣。

另外,增加稅源,擴大社會福利與安全支出,以改善所得分配是必要。雖然在各國競相減低資本所得的趨勢之下,臺灣難以單獨對資本所得增稅,但是取消不必要的減免稅、適度提高消費稅,並搭配提高對弱勢者之租稅優惠與社福補助,將有助改善臺灣的所得分配問題。

最後,在臺灣的處境上重中之變的沉痛建議:改善國內投資環境,目前兩大關鍵,是國內政治對立應該趨向緩和,兩岸之間意識形態有差異,應維持和諧友善關係。投資環境得以改善,方有實力自立自強。

美中貿易戰下 臺港處境

陳添枝(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前國發會主委)

中國崛起中

臺灣在「中國製造」下 得失境遇

臺灣製造業將生產技術、客戶關係和資金帶到中國,幫助中國複製臺灣「加工出口」的經濟成長模式;在加工出口模式下,臺灣、大陸、美國三方合作,彼此之間利益有所重疊,形成三贏局面。2005年以後,中國經濟成長模式轉軌,從粗放模式轉向強調自主創新、中國製造,加工出口比率逐漸下降。中國已然強大,臺港有「狡兔死,走狗烹」的風險。在自主創新、中國製造政策之下,擁有核心技術的臺商被要求把核心生產階段或研發活動移轉到大陸,以享受與過去相同的租稅待遇。另外一大部分的臺灣企業則並不具有中國需要的核心技術,不再享有過去的優惠,在工資不斷上漲的壓力下,只能轉移陣地。同時,中國也扶植自有品牌,建立自主的供應鏈(紅色供應鏈)與西方供應鏈分庭抗禮。

東西制度歧異下

香港價值在資本市場

香港則是中國和世界連結的窗口,使中國在國內製度未完全改革的情形下,可以實施加工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香港是自由港,公司稅率低,而且經貿法規制度和英美系統完全銜接,使香港成爲西方企業資金和貨物進出中國的暫時停泊處。香港的存在使資金進入中國的資金風險、匯率與外匯管制風險、主權風險大大降低;貨物進出中國的庫存和稅務成本下降。香港雖是西方供應鏈延伸至中國的節點,卻並非紅色供應鏈的節點,香港在中國技術自主工程中的角色不多,受到「自主創新」政策的影響並不大。除了是西方企業貨物與資金進入中國的中繼站,香港也是中國製度和世界制度的連結點和緩衝區,中國與世界制度的歧異性越高,香港的價值就越高。1979到2005年中國內部進行制度改革之後逐漸接軌西方,香港重要性式微,對大陸的依賴日深。今日,由於中國的銀行仍受國家控制,中國經濟制度和西方制度主要差異在資本市場,因此香港的價值依存也在資本市場。只要中國的資本市場一日無法採取和西方一致的制度,西方國家的金融機構在香港仍有重大利益,香港的價值就不會消失。

兩隻大象打架 港臺處境變易

制度衝突、價值衝突,都涉及到國家核心治理的問題,也正是當前的美中衝突難以輕易消退的原因。美國認定中國不會是美國的戰略伙伴,主要是判斷中國終究不會成爲古典式的市場經濟國家。市場是無形的手,終極目標是要讓個人福利極大化,而這卻並非中國關心的課題。中國要的是國家強盛,採行富國強兵的策略,因此政府一定要主導資金配置,不可能採取西方的資本市場,由股市控制企業興亡。同時,中國也充分意識到:產出大的國家充其量只是大國;中國要成爲強國,必須掌握核心技術,不能以市場價值衡量、不能由市場決定成敗。因此,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也就是「國家隊」,必須由國家賦予資源配置的優先權,使中國達到核心技術與產業的自主,而不依靠進口與授權。美國的戰略,就是要阻止中國取得核心技術。

核心技術纔是當今美中衝突的重心。對臺灣而言,只有掌握核心技術的廠商會有「兩隻大象打架,夾在中間」的困擾,這類廠商事實上並不多。一般廠商面對的挑戰是中國不再是加工出口的天堂,或因成本、或因關稅,必須外移。至於移回臺灣、移到第三國,則大都由品牌廠決定,並非臺灣代工商需要煩惱。臺灣的抉擇,是未來經營中國大陸市場的方式、兩岸分工的模式。當兩強和好時,臺灣才能成爲美中橋樑,現在的橋樑則失去作用。

臺灣生產供應大陸

水平分工技術互補

中國市場已經很大,即使未來成長緩慢,也不能放棄;臺商不能放棄、外商也不會放棄。然而,這些年來,經營中國市場的非中國企業成功案例很少,臺商與外商皆然。最主要的原因仍是中國市場的主場優勢太強。在中國的品牌會被模仿、技術會被學習,大陸的廠商數量無邊界、資金無底線,正面作戰對於臺商與外商都十分辛苦。兩岸分工在橋樑的時代,以垂直分工爲主,未來兩岸應該走向水平分工,臺灣生產和大陸異質,或技術產量較高的產品,追求互補性而非產量。以中國市場爲主場的量產性、同值性產品都將面臨被中國廠商取代的命雲。兩岸之間應該平等對待,臺灣既無能力接受陸資,就不要強求對大陸投資,而儘量以「臺灣生產、供應大陸」市場需要爲主策略,迴歸比較利益:臺灣做小量、微小細緻、累積性技術;大陸做大量、厚重長大、變動性技術。無論有無核心技術,臺灣無法也不必拒絕供應陸廠的需求;要保持被需要,但不會被要脅的實力。在現今多變的國際局勢之下,只有實力纔是王道,而實力要留在臺灣。

香港法治、貿易已取決於北京

交易需透明化

至於香港,美國雖片面取消香港特殊關稅地位,實際上卻無太大意義,因爲香港實際出扣到美國的產品很少。2019年,香港出口至美國僅47.3億美元;美國出口至香港則高達307.8億美元,其中有179億美元中轉至中國。香港的貿易仍以轉口貿易爲主,約佔9成,而轉口貿易以服務中國之生產爲主,特別是半導體,出於稅制、外匯風險管理,多以香港作爲輸入中國的中繼站。在香港轉口,可以大幅節省加工貿易的成本、享受物流之便,可以服務一般貿易與內銷之客戶。美中貿易戰使出口管理複雜化,若香港不能保證交易的透明化,在香港服務中國一般貿易和內銷客戶的風險就會相應提高,轉口貿易的優勢將會衰退。而交易透明是否得以維持,則取決於香港法治的獨立性,也就是取決於北京;因此,香港貿易地位的命運,掌握在北京手中。美國對香港取消特殊關稅,雖然對香港轉口貿易的地位並無太大影響,但是在技術與半導體的限制上,仍會一定程度對香港造成傷害。

整體而言,香港最主要的價值仍在於資本市場。臺、韓、日、美,都有很高比例的資金需要藉由香港進入中國。但是,美國也在此獲得大量商業利益,應不致破壞。

臺港ICT供應鏈 當今至關重要

臺灣與香港相依。在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後,全球供應鏈大亂,臺港之間的海空航線,是維持全球 ICT 供應鏈不斷的重要路徑,使ICT生產幾乎不受疫情影響。透過香港統計資料得知,2019年臺灣經香港轉口金額達530億美元;中轉中國金額達469億美元,佔轉口金額近9成,且皆高於韓、日兩國。在百業蕭條之際,資訊產品一支獨秀,生產雖仍集中在中國,但供應鏈的節點在香港,臺、韓、日、星,則是主要供應源。若非香港物流機能運作正常,中國的資訊產品生產也勢必會中斷。即使將來貿易戰使ICT供應鏈末端分散至東南亞與印度各地,香港物流節點的地位也不會受太大影響。

2019年主要國家經香港轉口金額

Q&A

復興高中顏組長:

如何讓中學生更加了解國際形勢?今日現實?

朱雲漢:

國際經濟競逐,真正決定性的手段都不是經濟手段。中國決策者是清楚的知道,以一個大國的角度來看,不可能在美國製定的遊戲規則底下勝出。從日本的經驗可見,美國用軍事保護、司法管轄,壓值日本經濟地位,也是用非經濟手段。美國現在打華爲、孟晚舟,沒有一個是市場手段。大國有自己的決斷,與一般廠商的眼光並不相同。

陳添枝:

美國有非經濟政策,就像美國政府在80年代拒絕日本在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野心作爲。但美國很少用國家資金投資企業,至少與中國有程度上的差異。

朱雲漢:

那波音?因爲美方企業已經站在尖端,只要確保規則有利。即如TPP的細部規則皆是跨國大廠商的律師協同制定,提交給商務部。美國站在優勢地位,纔會談開放、自由市場。空中巴士如沒有歐盟的政策談判支撐,也不可能追趕波音,有條件競爭。

許嘉棟:

川普個人特質是目前世界亂局的主因,但現在即使是民主黨,對中國態度也不友善。川普之後,美中關係會是什麼樣子?新的世代並不支持川普,有點像臺灣面對的處境?年輕人應多關心國際新聞。

朱雲漢:

川普的確並非傳統共和黨菁英脈絡下的政治人物,且與菁英圈並無密切關係,他的內閣多是來自冷凍庫。共和黨菁英不願意進入川普的政府團隊,找不到人,找了很多將軍、或在學術圈沒什麼地位的。

拜登若成爲總統,應會重新連結菁英階層,將與川普有極大不同。美國外交的重要基本支柱、架構都會被儘可能地恢復,其他國家也希望儘快恢復原有秩序。美國現在要開G7,許多國家都給軟釘子,就是展現。拜登應會重視與歐洲傳統盟邦的共識和協調關係、重視國際組織和多邊關係,至少不會刻意破壞或者癱瘓,而會持續在其中發揮應有的影響力。美國應該也會重回TPP、巴黎協議,甚至伊朗核協議,用smart power應對中國的挑戰,依靠對於規則、制度、價值理念的影響力牽制中國,而非赤裸的對抗性手段。

餘範英董事長提問 照

餘範英董事長:

臺灣在世界市場的佈局,當下的階段,我們參加RCEP或TPP可做何努力?

大陸仍然是重要市場,若沒有ECFA後的談判力量何在?抑或有ECFA但不被重視,是仰人鼻息?還是如何爭取平等合作地位,有可能嗎?

陳添枝:要等美國回來,TPP纔會往前走,現階段TPP並無太大的作用,不會形成未來有威懾力的主導者。歐巴馬當初是希望把新的貿易理念放進TPP,逐步形成國際多邊可以接受的規則。美國如果不在TPP裡,意義並不大。今後,以臺灣目前的處境,仍然應該優先爭取加入TPP,否則不可能談RCEP,更不要說ECFA。要先拿到一些籌碼,纔有可能往前走。在這過程當中,臺灣也不能不理性地討論核食、豬肉的談判攻防,豬肉有時還是要吃的,不要內戰、不要政治炒作,藍綠對抗一事無成。TPP一定會跟歐洲連接,重要性會提高。ECFA的目的是讓臺灣生產的東西可以賣到大陸,沒有關稅,而不必一定要到中國生產。如果障礙太多,就只能到對岸設廠。談判過程中有可以批評、爭取的地方;未來還是必會走到那一步,如要經營大陸市場,就要面對這議題。

朱雲漢:自從臺灣直接捲入香港反送中起,臺灣就已在中國內政插隊,引禍上身已然進行,但臺灣卻沒有風險意識,堅守民主人權不等於輕易選邊。最近很多人想押寶美國,軍事上想升級合作關係,但川普並不可靠,對你再友善都要警惕三分。波頓的回憶錄中川普說臺灣只是筆尖、中國是桌子,代表臺灣是可以交易的籌碼,臺灣應該要給自己留下回旋空間。

王伯元董事長提問 照

王伯元董事長:今天的題目是臺灣的角色與定位,跟兩岸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先說「角色」。臺灣角色絕對不應該take position(選邊),表態、或選邊站。不應中國之鋒,不作美國之卒。現在臺海很緊張,美國飛機、大陸飛機、臺灣飛機都在用訓練的方式飛來飛去,實在是非常危急。蘇起提醒;四海皆有危險,南海、臺海、東海、跟北海(也就是韓國附近)。而真正最危險的就是臺海,一旦臺海發生衝突的話,臺灣就變成戰場,不管美國會不會出兵,不管打贏或打輸,必須承擔臺灣爲戰場的事實。我就兩件回顧歷史;珍惜臺灣是個寶島,1945年二次大戰快結束時,美國打到關島,當時有兩個攻防idea,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在澳洲說要打菲律賓,海軍的切斯特·尼米茲說要打臺灣,兩個人吵半天,吵到喬治·馬歇爾協調,在麥克阿瑟有五星,尼米茲四星軍階下,臺灣躲過那場戰爭。如當時聽尼米茲打臺灣,將是損失慘烈。第二,要感謝金正恩祖父金日成,1950年6月25日的韓戰爆發,當時老共已準備65萬軍隊在福建渡海打臺灣,因爲韓戰爆發,毛澤東調移軍隊轉去韓戰,臺灣又躲過這一戰,可見臺灣是個寶島。範疇曾說,「老共有很多事情要做,臺灣不要自己去插隊,我們應該不要備戰,而是要避戰。」備戰和避戰差很大,我覺得兩岸絕對不應該take position,扮演中間角色的最好。外交上扮演中間人的金正恩,對美國也好,對大陸也好,大家都敬他三分,所以我們絕對不應該take position。

再談「定位」,我覺得兩岸關係非常重要,我是做產業的,產業界談到臺灣都說有五缺:缺水、缺電、缺土地、缺人才、缺工人。但真正缺的應該是「兩岸的和平關係」,第六缺比上述五缺更重要。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2020年IMD世界競爭力」,臺灣排行第11名,四項評比衡量競爭力,「政府效能」、「企業效能」、「基礎建設」、「經濟表現」,可是最重要的沒有談到「風險」。過去在美國的跨國公司我負責作全球各地投資評估,有的地方在人才、稅務、交通建設等各項都好,但僅有「區域風險」Regional risk就足以推翻前面所有條件。臺灣在過去這幾年外商直接投資FDI是非常少的,今年臺商迴流很多,如果臺商迴流扣除,外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還是沒有很多,以2014年的數據來看,臺灣是全世界FDI倒數第二名,僅次於非洲的安哥拉共和國。應該要如何像許嘉棟部長所提,兩岸關係的重要性,爲市場佈局、提升生產率與競爭力,讓更多外資來臺投資,解決第六缺的問題應是非常重要的。

外資投資股市只是熱錢,賺了就跑,應該多點長期投資規劃。臺灣的角色與定位非常重要。一是不要take position,尤其現在兩個大國在吵架,二爲兩岸應該有個和平的關係。臺灣更要投資教育、培育人才、重視文化。

薛琦教授提問 照

薛琦教授:

如果美國有心,爲什麼不跟臺灣籤FTA?

朱雲漢:川普的團隊破壞公報,看似使臺灣的國際地位有所提升,但臺灣不應該視爲自己的突破,反而要更擔憂、更戒慎恐懼。未來,如果中美之間回到正常軌道,臺灣不應該認爲自己被綁住,小孩子就是需要規矩,有規矩就不會任意插隊。

美國政府與大學、金融業、科技業,都有非常緊密的連結,各種政策應該要與這些領域共同討論出更好的方式,很多政策會需要修改。最樂觀的情形下,美中會恢復原有的經濟連帶,至少會回到溝通機制,避免誤判、情緒性對抗。川普現在和中國對抗,除上談判桌外,並沒有定期的溝通,雖然仍有高峰會,會前一定需要幕僚團隊溝通,作爲國家解決衝突的節點。美國已形成共識,中國是最大的潛在競爭者,而今對峙升高,如何適應這種變化,美國應該回到理性的政策討論當中。

陳添枝:這是一個很困難的年代,我們不應該用冷戰經驗看現在。美中之間並沒有一條清楚的規範分界、局面混沌,不是單純選邊站就能解決的。

許嘉棟:癥結仍在兩岸的關係如何擺平?國內政治爭端如何面對?臺灣未來年輕人的投票會如何?年輕人不看分析性文章,只喜歡看網路上短篇的文章,這種趨勢不知如何改變,但仍要繼續努力。

本專輯文章同步刊登於「餘紀忠文教基金會」網站 www.yucc.org.tw

(策劃、整理:陳東伯 攝影:陳信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