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心翼翼追求鬆弛感的樣子真的太low了
繼二舅的“消滅情緒內耗”後,“鬆弛感”這一概念又火了。這波話題討論度起源於@黑貓白襪子的一則微博
(圖片來源於網絡)
沒有抓狂的媽媽,沒有暴跳如雷的父親,沒有大聲哭鬧歇斯底里的小孩,這樣情緒平和的家庭氛圍確實令人羨慕。於是評論區的網友都紛紛像打開了某種開關,苦水吐了一茬接一茬。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以看出,沒有鬆弛感的人和沒有鬆弛感的家庭確實很多。到這裡一切也還算正常,但慢慢的,當這個話題討論度上來,網友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內卷和焦慮:
爲什麼我不是一個有鬆弛感的人?我要如何獲得鬆弛感呢?
01
承認吧,普通人就是很難擁有鬆弛感
醒醒!如果飯都吃不起了,誰還會去關心什麼鬆弛感啊!
其實在@黑貓白襪子的那則微博下,點贊最多的前幾條熱評都有一箇中心思想,那就是這家人經濟條件一定不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一定是物質,但鬆弛感的來源和維持一定需要踏實的底氣。
現在的人都如何定義鬆弛感?
“鬆弛感”這一概念火了之後,網上鋪天蓋地的信息都是在教人怎麼獲得鬆弛感。而這些,常常會與“貴氣”“體面”“大美女”“迷人”“優雅”等關鍵詞綁定。
這就奠定了“鬆弛感”的內核是更高級內卷的事實。
因爲大家焦慮的,並不是怎樣修煉鬆弛感來生活得更加舒心,而是我怎樣擁有鬆弛感來看起來精緻又體面。
“鬆弛感”就像一個羞恥按鈕,不允許焦慮、悲傷、狼狽、失落這樣的“醜陋”情緒存在和出現。
但普通人,就是在很用力的生活。
就像我身邊有很多朋友都很喜歡一檔綜藝節目叫《嚮往的生活》,儘管一直被按頭安利,但我很少真正去看。因爲這類節目的標籤就是“治癒”和“鬆弛感”,但我始終覺得這類被推到鏡頭前放大的生活是完全不能和普通人共情的。
如同楊蒙恩在脫口秀吐槽的一樣:“我從來沒在羊頭上看見過這樣的字,我看見的都是40一斤。”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圖片來源於網絡)
02
逐漸妖魔化的鬆弛感
說到鬆弛感,不得不提之前同樣被大力營銷的概念“鈍感力”。很多人第一次聽說它,大概是馬東在《奇葩說》上的推薦。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你以爲鈍感力就是掌握自己人生的感知鑰匙,拒絕敏感脆弱玻璃心?
實際上,翻開《鈍感力》這本書,濃重的厭女氣息和關於男女的惡臭觀點絕對會令你窒息。
顯然,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就是創造了“鈍感力”這個概念。書裡沒有教你怎麼獲得鈍感力,反而一直在爲自己身邊的各種傻逼行爲找藉口。什麼做好了是因爲有鈍感力,什麼搞砸了就是因爲缺少鈍感力。
仔細觀察,在“鬆弛感”背後,我們也能看到同樣的陷阱。你擰巴、焦慮、不開心就是因爲太沒有鬆弛感了,應當放鬆下來,把這些全部顧慮。
一些人對於鬆弛感的理解就是慢下來,不要過度追求。這樣矛盾就對準了那些努力工作和生活,但也因此破壞了追求鬆弛感氛圍的人羣。
那些奮鬥比通常被人厭棄,被人指責沒有鬆弛感,可如果有條件誰不想躺平呢?他們想活下去就不能一直鬆弛。
鬆弛和追求並不對立。
“每逢你想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要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03
真正的鬆弛是什麼樣的?
真正的鬆弛是自洽,是無條件喜歡自己,接納自己的一切。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很多提到追求鬆弛感的內容都說,自信的人就會有鬆弛感。可我想說,其實很少有人能做到真正的自信,更多的是自洽,一種無論好壞都無條件喜歡自己、接納自我的自洽。
(圖片來源於網絡)
即使我不太符合這個社會的評價體系,我可能不夠富有、不那麼好看、不那麼受人追捧......但我並不因此焦慮和自卑,我也不刻意追逐潮流,因爲對於事物有自己的態度和想法,心理上始終有一個不會輕易被外界干擾的安全基地。
這樣的心理狀態會隨着我們的成長和自我認知升級越發充盈,當我們知道了自己的有限性、承認了自己的有限性,就不會隨意迷失在大衆創造的有限性,我們還能去突破自己的有限性然後在這個過程中越發接納自己。
(圖片來源於網絡)
馬德在《允許自己虛度時光》中寫道:“用一個下午的時間看螞蟻搬家,等石頭開花。小時候不期待結果,小時候的哭笑都不打折。”
努力上進的自己應該被表揚,狀態不好的自己也應該被接受。不是每件事都要有價值和目的,我看見了自己的缺點,但我依然喜歡這樣不算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