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養出的孩子是否愛你,藏在這4個細節裡

最近,網上的一個視頻,引起了人們熱議。

視頻中,一個九個月大的寶寶誤以爲按摩中的媽媽被欺負。

一邊哭,一邊快速爬向對方,並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護住她。

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和救母心切的表現,讓許多網友動容。

評論區有人說:“這老媽是多會生呀,以後沒人可以欺負這位媽媽。”

還有人說:“老母親的心都要化了,要是我家閨女只會在旁邊咔咔笑。”

更有一個評論說出事情的真諦,“他遠比想象中愛你。”

身爲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知冷知熱,懂得心疼自己。

這些心疼不是流於表面的問候,不是自身的成就加持,而是表現在實打實的行爲裡。

養出的孩子是否愛你,其實都在這4個細節裡。

前段時期,正值國慶假期,當所有人都想着怎麼出去玩的時候,有些孩子已經回家,爲正在農忙的父母分擔農活。

一位大學生,原本打算出去旅遊。最後還是決定回家,多陪陪父母。

女孩灰頭土臉,赤着腳在田中犁地,用鋤頭打菜籽,爲家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滿身疲憊的她表示:“我多幹一點,他們就可以少幹一點。農活真的很累,也體會到了父母的不容易。”

大家都誇讚,女孩好樣的,這樣的國慶假期真的很有意義。

然而,同樣是養孩子,有的人是貼心小棉襖,懂得爲父母分擔。

有的人卻養出吸血鬼,完全不管父母的苦難。

河南的一位媽媽泣不成聲地向網友控訴,自己的孩子將自己辛辛苦苦背水泥的四萬塊錢,全部花在了遊戲上。

其中,孩子花了兩萬多,一萬多還慷慨地充給了同學。

爲了不被家長髮現,他還偷偷把轉賬記錄刪除,直到母親取錢時才知道。

背一袋水泥的價錢是1元,整整四萬元,預示着母親背了四萬袋水泥。

孩子只知道享受金錢帶來的快感,和別人吹捧自己的虛榮,卻完全沒想過,這是母親起早貪黑、累死累活的血汗錢。

事後,他還哭哭啼啼地大喊委屈,“你總是埋怨我,從不忘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或許父母確實因爲忙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但這並不是他明知家裡困難還犯錯的理由。

家庭困難時,孩子能夠體諒父母的不容易,並且願意共同承擔,是一種有擔當的表現。

如果連這個時候孩子都不知道愛你,你還能指望他平時會有多麼心疼你。

李玫瑾教授說:責任感是孩子要承擔的東西,沒有分擔,就不會有擔當。

許多家長疼愛孩子的方式,就是讓他一門心思學習,不參與家庭的基本事務,更不會向他展示父母的辛苦。

這樣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辛苦,容易變得自私且冷漠。

殊不知,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員,增加他的參與感,是培養責任心的開始。

只有親眼目睹父母打拼的不易,才能學會感恩和共情。

問一個問題:如果你在家中暈倒了,你的孩子是作何反應?

曾經,網上的一個視頻,引起了廣泛的熱議。

無錫的三孩媽媽,因爲發燒,突然暈倒在家裡。

然而,即使看着媽媽重重地倒在地上,三個孩子依然若無其事的在不遠處的餐桌上吃飯,絲毫沒有因此而着急。

甚至大女兒還回頭看了一眼,然後繼續吃自己的飯。

過了一會兒,二女兒跑過去看了看,卻仍然沒有要去扶媽媽的意思。

許多人都替這位媽媽感到心酸和心疼,覺得三個孩子太過於冷漠。

與之相反的是,另一位媽媽因爲低血糖暈倒在家。

原本還在玩玩具的女兒瞬間沒有了玩的心思,跑過來呼喊,試圖喚醒媽媽。

然而,即使女兒已經哭了出來,但媽媽始終沒有迴應。

年幼的她一時手足無措,哭了一會兒,纔想起打電話給爸爸求助。

她邊哭邊打,嘴裡還唸唸有詞:“爸爸快點回來,媽媽不要死掉了。”

好在媽媽緩了幾分鐘以後,便清醒了過來,並沒有大礙。

孩子因爲受到驚嚇,被媽媽抱在懷裡安撫了好一陣子才平靜。

俗話說,考驗一個人是不是真的在乎你,生一次病就知道了。

這句話放在親子關係上同樣適用。

在你最需要關懷的時候,來自孩子的關心和照顧,是愛你的最好證明。

然而,不少家長都吐槽:

自己孩子只知道理所當然的享受着父母提供的一切,完全沒有覺得孩子與父母的關心應該雙向奔赴,相互滋養。

那是因爲,許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愛也是需要教的。

當你表現的無比強大,孩子就會覺得你無所不能,自然認爲一切理所當然。

只有適當暴露自己的缺陷和軟弱,讓孩子意識到父母也需要幫助,才能激發起孩子主人翁意識,主動來關心你、愛護你。

奇葩說的楊奇函曾說過:

很多的“我愛你”,都藏在廢話裡。

越是有愛的家庭,孩子的廢話越多。

願意跟你分享自己的小秘密,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生活樂趣。

電視劇《煙火人家》裡兩對母女,就是最好的例子。

姐姐李衣錦幾乎不願意和母親孟明瑋溝通,更不會告訴媽媽自己的心裡話。

爲了知道女兒的想法,孟明瑋私自聯繫女兒身邊的同事好友,偷看電話,遠程遙控,無所不用其極。

然而,這樣的極端手段只會讓女兒更加反感,母女倆也漸行漸遠。

反觀,二姐孟菀青和女兒陶姝娜卻是無話不談。

小到自己在學校發生的各種事,大到自己暗戀的男神,陶姝娜都願意和媽媽分享,在她心裡媽媽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有一次,陶姝娜以爲自己的暗戀的男神要結婚了,心情十分低落。

一回出租屋,就一聲不吭對着沙袋一頓發泄。

大姨孟明瑋擔心侄女出事,打電話給妹妹讓她關心關心自己女兒。

然而孟菀青卻不以爲然道:“如果真的有什麼事,她會告訴我的。”

果不其然,發泄完以後,陶姝娜第一時間就拿起了電話打給媽媽,向她訴說心中的苦悶。

孟明瑋知道後,心裡十分羨慕,不明白爲什麼自己這麼關心女兒,女兒卻不願意和自己親近。

反倒是,不太管孩子的妹妹卻和自己的女兒無話不談。

許多父母有這樣的習慣:

孩子一跟他說話,就喜歡用命令的口吻來否定對方。

又或者不好好交流,喜歡陰陽或打壓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就關閉了和父母溝通的大門。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對的溝通不是比大小,而是講道理。

良好的溝通,是孩子和父母之間感情的調節劑,它讓親子關係更加順暢,更加親密。

真正的愛是接納和放手,是用足夠的信任讓孩子自由成長。

只有全方位尊重和信任孩子,才能讓她願意敞開心扉,主動建立溝通的橋樑。

要記得,緊握的雙手終會疲憊,學會放手,才能讓愛得以昇華。

前段時間,網上曾有這樣一幅畫面。

河北邢臺的一個女孩剛走進家門,父親便迎上門,並送上祝福,

“歡迎來到成年人的世界,18歲快樂。”

緊接着在一聲聲囑咐和一個個禮物面前,讓女孩驚喜連連。

踩在石頭上,是“希望你,未來的路腳踏實地”。

踩在紙板上,是“一步一個腳印”。

送她筆墨紙硯,是“充實還得靠自己”。

帶她照鏡子,告訴她“做人做事先正己,愛紅顏,也得行得端”。

經過一系列操作以後,父親將一面牆上的簾子打開,裡面是一整面漂亮的花和氣球牆。

最後,還囑咐道:18歲之前,爸媽在你身前;18歲之後,爸媽在你身後。

整個過程,有祝福,有囑託,有教誨,有禮物,儀式感拉滿。

與之對比的,是身邊的許多父母,仍然認爲儀式感太費錢,自己小時候沒有這些東西也活得很好。

德國作家洛蕾斯利在《我們爲什麼需要儀式感》一書中寫道:

儀式感從來不是過一次生日,和一件禮物,而是要讓孩子感受到有人願意爲自己花心思,自己正在被愛着。

只有這樣具象化的表現,才能讓孩子感受愛,相信愛,接受愛,最終,給予愛。

浙江的一位媽媽錄下來這樣一幕。

下班回家的途中,偶遇騎單車回家的兒子。

只見孩子的書包裡放着一大束鮮花,單車手柄上掛着蛋糕。

因爲,那天正是媽媽的生日,這些都是孩子爲媽媽準備的禮物。

滿滿的愛溢出屏幕,羨煞旁人。

俗話說,愛出者愛返。

只有在一個有愛的家庭裡,才能生長出一個有愛的孩子,他才能把愛反哺給別人。

作家霖莜莜曾說過,一次次關於儀式感的探索和溫習,是一次次關於愛的認知與確定。

愛需要不斷維護和持久的經營,而生活中的儀式感,纔是愛的具象表達。

用行動不斷告訴孩子“我愛你”,他也會同樣的方式來回報你。

有人說,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爲了相聚,只有父母的愛是爲了分離。

所以,趁着孩子還在身邊,我們更應該好好珍惜和他相處的時間。

用更多的耐心和愛心,尊重他,信任他,包容他。

只有父母不吝惜對孩子的陪伴、鼓勵和愛,努力打造出一個充滿愛的家庭。

才能讓孩子因爲這份愛,努力成長出勇氣和自信,去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未來。

十點讀書開視頻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視頻裡學知識

歡迎點贊關注

本期解讀:《北平的秋》

作者 | 暮野

主播 | 絳染 ,電臺主播、愛配音,神秘的愛貓人。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