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上百傢俬募違規被罰,管理人註銷超1400家
挪用基金財產對外提供借款、聘用非私募員工參與業務等違規行爲,國澤投資、海絲泉宗、陝西和靈投資等多傢俬募,近期收到監管罰單。
今年以來,私募基金管理人違規頻現,監管罰單數量較去年有所增加。據第一財經記者初步統計,截至12月18日,針對私募管理人違規,監管今年已開出超260張罰單,數量超過去年全年。另據三方數據,今年以來共有146家備案存續的私募證券管理人(不含私募股權管理人)收到了證監局罰單。
與此同時,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中基協”)信息顯示,今年已對私募機構累計開出157份紀律處分,相比2023年增加30%。
私募基金管理人也仍在不斷“出清”,目前存續的管理人數量相比年初減少了上千家,年內註銷數量達到1448家。
挪用基金財產、聘用非私募員工頻現
近期多家被罰私募管理人存在非私募員工參與私募基金業務、基金產品違反投資限定、挪用基金財產向外借款等行爲。
深圳證監局近日披露,因在從事私募基金業務活動中,存在非公司在職從業人員對公司在管私募基金業務事項進行用印審批、向投資經理下達交易指令的情形,深圳市國澤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被出具了警示函。
此前,中基協對杭州慧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作出公開譴責的處分,並暫停受理其私募基金產品備案十二個月。該私募管理人存在4類違規事實,其中一項便是未謹慎勤勉履行管理人職責,由非公司員工參與私募基金募集、退出環節等具體事務辦理。
另據青島證監局披露,因以私募基金財產對外提供借款,青島海絲泉宗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及該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均被出具警示函。前不久,陝西和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因存在違反基金合同約定舉借債務,向外出借資金未履行投資決策程序等違規行爲,被陝西證監局責令改正。
上述違規行爲在此前便時有發生。北京證監局11月底發佈的關於私募基金違規案例的通報也顯示,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在業務開展過程中存在從事與私募基金管理相沖突或無關業務、聘用非公司員工實質履行基金經理職責、侵佔或挪用基金財產等違規行爲。
此外,私募基金管理人違規行爲還包括向投資者承諾保本保收益、基金收益不完全與投資項目的收益掛鉤、存在利益輸送及損害投資者利益、基金產品未備案或提交虛假備案材料、信息披露違規、違反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規定等。
私募管理人註銷超1400家
在違規行爲頻發的同時,隨着行業監管持續收緊,私募基金管理人也仍在不斷“出清”。
根據中基協公示信息, 截至12月18日,今年以來私募基金管理人註銷數量達到1448家。其中,協會註銷的有744家,主動註銷的有540家,依公告註銷的有16家,12個月無在管註銷的有148家。
相比去年,今年新登記的機構數量也大幅減少。今年前十個月累計登記機構125家,相比去年同期減少超七成。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共36家,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共89家。
截至目前,存續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相比年初已減少上千家。根據中基協最新披露的數據,截至2024年10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20411家,管理基金數量約114.7萬隻,管理基金規模19.93萬億元。
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8059家,相比年初減少400多家;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12138家,相比年初減少750多家;私募資產配置類基金管理人7家,相比年初減少2家;其他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207家,相比年初減少近50家。
“隨着行業監管體系逐步完善,私募行業的出清自去年以來便有明顯加快趨勢。”一位私募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私募管理人的減少是行業規範化發展和市場競爭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扶優限劣”政策導向下,部分違規經營的機構被註銷;此外,行業“馬太效應”的加劇,也導致部門業績不佳的中小機構面臨淘汰。
“作爲私募管理人,要不斷加強合規管理,守住合規底線;另外,也要不斷提升專業化水平,通過深耕特定領域或行業、產品創新等,形成差異化競爭力。”上述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