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該不該「精緻窮」?哈佛「幸福課」曝:四種人生這種最理想

圖/ingimage

當下年輕人常陷入「精緻窮」的境地,追求高品質生活卻不斷透支。然而,真正的幸福人生並非源自物質的堆砌。哈佛幸福課教會我們,幸福源自於找到當下和未來的平衡點。既不會因爲過度享樂透支未來,也不會爲了未來完全犧牲當下。

在年輕人愛用的社羣平臺Dcard上,一個獨特的話題──「精緻窮」,討論聲量竟然在近年的整體漲幅達到三倍之多,而且還在不斷增加中,代表這不僅僅是一個熱詞,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崛起。

根據AI網路聲量觀測服務OpView最新一份報告,精緻窮早在2021年就出現,在Dcard上的討論量,到了2022年就有約86%的成長,更於2023年成長155%,預估2024年將有3124則討論,引起愈來愈多的關注。

運用AI技術、開發OpView的意藍科技董事總經理楊立偉分析,年輕人其實是迫不得已的精緻窮。因爲Z世代的投入職場最多也只有5年,收入相對有限,存款不多,但也不希望因此虧待自己、犧牲生活品質,要過上「窮得漂亮」的生活。

比如月薪3萬也能常常出國、一頓500元的下午茶說喝就喝,甚至可以透支信用卡分期買精品和高檔貨。更典型的是,花5000元請造型師護理出美髮後,再別上百元便宜髮夾。或是身穿萬元起跳的名牌套裝,騎YouBike通勤。

Dcard上許多關於精緻窮的貼文,就寫着:「反正買不起房,老婆也不想生,那爲什麼不把錢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精緻窮,意思就是雖然存款很少,但生活要過得很精緻,及時行樂,錢都花費在消費上。

Z世代獨特金錢觀

楊立偉特別指出年輕人這一價值觀的有趣之處:以前諸如草莓族、月光族的稱號,年輕人認爲是外界貼的標籤而不認同,不過現在年輕人卻是主動宣稱自己是精緻窮,並不以身上這種標籤爲恥,甚至有一點自嘲的意味。

只不過,精緻窮雖說主張要好好享受青春、即時行樂,但實際上也有另一派的生活態度,是除了過着精緻窮的日子之外,依舊希望存點錢爲未來做準備。

像是另一位網友就說:「目前就在體驗精緻窮,每年出1~2次國、每個月吃幾次2000~5000的大餐、用品都是精品、一個月開銷最低5萬元。反正不買房不買車不婚也不生,目前只存一筆去評估安樂死的費用,以後老了可能會用到。」

貧與窮,定義並不完全相同。貧,代表生理上的基本需求沒有被滿足;窮,則代表一種求而未達、慾望沒有完全被滿足的狀態,例如和尚因爲戒欲,所以貧而不窮。流行語是精緻窮而非精緻貧, 意味着物質慾望膨脹得太快,因此感到窮。

再進一步推演,年輕人真正需要在意的或許不是精緻窮與否,而是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四種人生誰最幸福?

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幸福課」或許能給人啓發。教授幸福課的班夏哈(Tal Ben - Shahar)於《更快樂》(Happier)一書,描述了4種典型的人生狀態:虛無主義型、享樂主義型、忙碌奔波型和幸福型。

處在虛無主義型(Nihilistic)狀態的人,對未來沒什麼期待,對現在的生活也沒興趣,表現出「得過且過」「不想活着也不想死」的想法。

享樂主義型(Hedonistic)則是爲了追求當下的快樂,不惜透支未來。比如某一類的「精緻窮」花錢大手大腳。

班夏哈提醒,這樣的享樂會讓人生充斥各種各樣的風險,比如吃炸雞就有未來要變胖的風險,不理性消費就有陷入財務危機的風險。

而忙碌奔波型(Rat Race)的人,一直在爲各種各樣的目標犧牲當下的快樂,任何的享受在他們看來都很罪惡。代表性人物就是停不下來的工作狂,或是爲了買房子拚命節衣縮食的人。

班夏哈認爲,這樣的狀態久了,整個人會一直處在緊張焦慮的狀態,很難放鬆,也很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最理想的是找到當下和未來平衡點的幸福型(Happiness)。既不會因爲過度享樂透支未來,也不會爲了未來完全犧牲當下。只要找到這個平衡點,選擇的時候就不會再糾結,也不會輕易被時下流行的看法所影響。

找到幸福的平衡點,《遠見》爬梳各方專家意見,具體有以下四種方法:

方法一:培養預算概念。

很多精緻窮的人被「能力範圍內買最好的」洗腦,明明收入並不高,也沒想明白什麼叫做「能力範圍內最好的」,直接轉譯成「我手頭的錢能付得起的最貴的」,於是買買買,結果成了月光族。

假使工作幾年,一點積蓄也沒有,萬一遇到突然生病、失業這樣的情況,或者結婚買房子需要大量的開支,馬上就會落入「貧困陷阱」。

培養預算概念,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需求。知道什麼是不買不行,什麼又是可有可無的,心中做個優先順序排序,然後按照這個標準去安排自己的花銷。

方法二:延遲滿足而不是摳門。

真正的延遲滿足,是懂得爲了長遠利益適當犧牲眼前利益,找到一個未來和現在收益的平衡點。既不會讓自己太痛苦堅持不下去,也不會太放縱透支未來。

但「延遲滿足」不是「吃苦」和「省到最高點」,不避走極端一味犧牲自己的快樂,更不是無限壓抑自己的慾望。

方法三:屏蔽外界誘惑。

精緻窮,有時是一種潛在的攀比心理,或是「打腫臉充胖子」的面子工程,當週遭朋友和同事都光鮮亮麗,自己自然不能屈居人後,因此造成「包裝自己」的消費成本過大,人是精緻了,錢包卻窮了。

換個角度說,不必爲了僞裝精緻,大買特買精品和高檔貨。通過「斷舍離」剝離掉人爲製造的焦慮,窮的感覺就會好很多。

方法四:學會真正的精緻窮。

精緻窮的生活,可以是手邊沒有太多錢,但衣着乾淨整潔,家裡井井有條,精神生活富足。就像愛吃糖,但只買一顆,錢不多,但都花在真正喜歡和值得的地方。即使窮,但不影響生活的精緻。

(本文出自2024.06.15《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