擰緊“水龍頭” 鼓起“錢袋子”

一座塑料大棚裡,茂盛的辣椒叢中,綠油油的辣椒十分惹人喜歡,劉海正查看辣椒長勢。“去年我用30畝水澆地,置換了3座大棚,全都種了辣椒。”劉海一邊擦去額頭上的汗水一邊笑着說,“去年辣椒價格好,最後算下來,全年大棚收入有7萬多元,比以前種大田玉米強多了。”

劉海家住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鎮三段地村。此前,他常年種植玉米,每年收入3萬元左右。

水澆地置換塑料大棚,爲劉海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增收效果。但這項工作的另一個效果,在於減少地下水的開採和使用。

鄂托克前旗地處毛烏素沙地腹地,生產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是地下水。由於水資源匱乏,人水矛盾突出,過度開採地下水導致形成了敖勒召其、三段地兩個地下水超採區。

“這兩個地下水超採區,主要以種植玉米等高耗水作物爲主,農業灌溉用水佔總用水量的大頭兒。”鄂托克前旗農牧和水利局副局長楊波說,進行超採區治理,必須既擰緊“水龍頭”,又讓羣衆的“錢袋子”鼓起來。

每10畝水澆地,置換一棟0.8畝的塑料大棚,其餘9.2畝地種植旱作雨養作物。“經測算,與全部種植玉米相比,每置換一棟大棚,全年可節省灌溉用水1500多立方米。”楊波說,目前全旗已置換617棟塑料大棚,年壓縮地下水開採量超過95萬立方米。

近年來,鄂托克前旗一方面推進土地輪流休耕,一方面大力優化種植結構,鼓勵種植菊芋等節水耐旱經濟作物,引導發展辣椒、香菇、中草藥種植等特色農業,打造出集中連片的節水設施農業發展區。據統計,去年累計有效壓減地下水開採量達395萬立方米。

節水的關鍵,在人的觀念。“不用把地澆透,太浪費水了!”“水肥一體好處多,滴灌潤根照樣壯,節水省肥又增產……”3月以來,鄂托克前旗各地各部門抓住春耕前的時機,邀請高校農業專家、農技推廣骨幹,舉辦春耕備耕暨農業技術應用推廣培訓會。每次培訓會,如何節水增產都是大家熱議的話題。

“膜下滴灌、小流量滴灌……聽了專家結合實際案例的講解,我才明白,精準供水也能高產。”幾天前,剛參加完培訓會的敖勒召其鎮大沙頭村種糧大戶李金玉說,“節水又增產,今年我也要搞精準滴灌。”

地下水超採區治理,還離不開科學管理。走進鄂托克前旗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調度中心,大屏幕上實時顯示着2400多套已安裝“井電雙控”計量設備的機電井的運行情況。點擊任意一個機電井,開機時間、用水曲線等信息一目瞭然。

“兩個地下水超採區的724眼機電井,全部安裝了這套設備。” 鄂托克前旗農牧和水利事業發展中心工作人員鄭國慶說,通過科學測算,每畝水澆地的核定用水量壓縮了一半,“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大水漫灌了,我們會定期入戶普及推廣節水灌溉理念和技術,同時也通過這套系統精準管理地下水開採量。”

據鄭國慶介紹,“井電雙控”計量設備通過無線信號連接到調度中心,如果發現有異常用水狀況,可以遠程控制,臨時切斷水源。“我們通過農業水價改革,實行階梯水價,鼓勵農戶節約用水。”楊波說。

除了大力節水、科學管水,鄂托克前旗還開源挖潛。2023年至今,先後實施了年引水量400萬立方米的大溝灣水庫引水工程,以及年收集淨化再生水320萬立方米的人工溼地公園項目,大大降低了地下水開採壓力。

根據2024年第四季度地下水的水位變化情況通報顯示,敖勒召其、三段地兩個地下水超採區,整體扭轉地下水位下降趨勢,實現止降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