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情端午,奏響文旅融合“龍船調”
(原標題:濃情端午,奏響文旅融合“龍船調”)
糉葉飄香,龍舟競渡,又是一年端午到。折一個紙糉子、編兩根五彩繩,再用雄黃在額頭上點一個點,6月10日,孩子們在全國農業展覽館內過了一個儀式感滿滿的端午節。“吃糉子、掛香囊、雄黃點額,希望孩子們可以通過這些民俗更好地記住我們的傳統節日。”一旁的家長對記者說。
端午節既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節日。今年端午節恰逢“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各地以端午爲主題的文旅活動紛紛開展,寓文化傳承於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當中,讓人們在享受歡樂節日氛圍的同時,體悟着端午厚重的文化韻味。
精彩紛呈的各地民俗
端午節賽龍舟,是一項流傳悠久的民俗活動。在被譽爲“全國龍舟之鄉”的廣東省佛山市,龍舟文化底蘊格外深厚,“氹氹轉,菊花園,炒米餅,糯米糰。阿媽叫我去睇龍船……”是不少佛山人從小唱到大的童謠。
端午節前後,僅南海區各村鎮的賽龍舟活動便多達十幾個,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疊滘龍舟。自6月8日起,以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的多個村爲分賽區、爲期4天的疊滘“扒”龍舟賽事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當地村民利用嶺南水鄉狹窄而蜿蜒的河道,開創了彎道競速、水上漂移的賽龍船“扒”法,激烈緊張的賽事吸引着當地居民和外來遊客的關注。面對龍舟賽事的盛況,佛山居民石真一向記者分享:“疊滘的龍舟在我小時候就很有名了。我們本地人想看都很難擠進去,很多人只能在電視上關注啦。”
糉子早已成爲端午的標誌性符號。6月6日,北京市順義區張堪農耕文化園舉辦了一場生動的端午文化主題遊園會,在活動現場,遊客們親手採摘下糉葉,將糯米填充在散發着清香的糉葉之中,再用線繩纏繞包裹,現場體驗了極具生活氣息的民俗樂趣。北京市密雲區大城子鎮碰河寺村在6月8日開展了“初夏糉飄香、歡樂慶端午”包糉子比賽,50多位參賽村民捋糉葉、填糯米、壓緊實、封口、扎捆,巧手翻飛。據瞭解,包糉子的糉葉和繩子都是就地取材於村口窪地的蘆葦和馬蓮。
“五月五,過端午,掛香包,插艾草。”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非遺小巷的居民們做糉子、繡香包、割艾蒿、編花環,迎接端午節的到來。
雙橈劃出團結奮進凱旋曲
“人們愛看蘭溪雙橈龍舟,是因爲這種龍舟全世界只有我們這裡有。”6月10日,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雙橈龍舟協會會長冷新河望着蘭溪河自豪地說。
雙橈龍舟,是蘭溪鎮特有的民俗文化,通常由“兩層”人划槳,站着劃的叫“站橈”,坐着劃的叫“坐橈”。“雙橈龍舟一般都是一百多個人一起劃,划起來非常好看,船上還有鼓、鑼、嗩吶。”冷新河告訴記者。
據考證,蘭溪雙橈龍舟制式至宋代中期已基本形成。清代道光年間周代炳所著《龍舟記》:“坐者緩橈而進,立者豎橈而歌”“舟行迅疾,雖楊幺水輪不及也”記錄了雙橈龍舟競渡的精彩場面。2016年,蘭溪雙橈龍舟入選湖南省非遺名錄和中華體育文化優秀項目。
“嘟——”哨聲一響,橈手聽鼓下橈,上下兩層槳激起千層浪,橈手、鼓手、舵手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共同操控着這條100米、可容納420名橈手的“世界最長龍舟”。“前面六排的橈手看指揮手的旗子隨時變換動作,後面的橈手看前面的橈手,把握好節奏。”“百米龍舟”指揮手湯光保道出了比賽要領。
“龍船囉,鼓響吶,劃啦劃咿呀喲……”水上比賽正酣,岸邊數十萬觀衆跟着領唱,齊聲合唱《龍船調》,婉轉悠揚的蘭溪山歌瞬間點燃了現場氣氛,“蘭溪山歌也是湖南省的非遺,我們唱《龍船調》,是想要營造一種友好的氣氛。”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雙橈龍舟研究會會長冷益虎說。
蘭溪鎮沿江兩岸的村落,幾乎村村都有龍船,對蘭溪人來說,賽雙橈龍舟代表着團結、拼搏、不服輸,更是世代傳承的精神寄託。
端午的農文旅新賽道
端午節前後,全國各地各類文化民俗活動精彩紛呈,吸引着遊客紛至沓來,在體驗特色端午民俗文化的同時,帶動了農文旅的融合發展。
6月8日到6月10日,北京市龍潭公園舉行端午節系列活動,賽龍舟、端午民俗文化展示、端午集市“端陽錦市”等活動令人目不暇接。在龍潭公園“端陽錦市”裡,一家來自山西清徐的老陳醋擺開攤位。“自古釀醋數山西,山西釀醋在清徐。”談到自家的醋釀,工作人員徐女士很有信心,“您嚐嚐這個30年老陳醋,入口微酸,回味甘甜,純糧食釀造。”徐女士告訴記者,在端午集市上非遺的釀造手藝很受歡迎,“每天能賣一百多斤,還有很多回頭客呢!”
在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佩戴香包的習俗在與當地的土族民族文化相結合之下,形成了頗具青海風情的土族香包。2020年,當地曾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端午香包“選美”大賽,大大提升了民族香包的“曝光度”,也吸引着不少遊客每逢端午節前來旅遊體驗“香包文化”。在互助縣垢痂巷,每年端午節前後都有不少附近村民趕來兜售自己手工縫製的香包。“青海的端午香包非常有特色,我很喜歡。我的小孫女屬虎,我想買一個老虎造型的香包帶回去送給她。”從山東省曲阜市到互助縣旅遊的包女士說。
端午假期迸發的文旅熱潮,展現了民俗文化市場的巨大潛力。